方劑組成解釋
解凡散中包含白蘞,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解凡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白蘞可清熱解毒,消散毒邪。
- 利水消腫: 白蘞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輕水腫。解凡散中加入白蘞,有助於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減輕局部腫脹,加速病竈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凡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專門針對「小兒頭骨連囟開作縫」之症,即嬰幼兒囟門閉合不全或頭骨縫隙異常開裂。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先天不足或氣血失養,導致顱骨發育遲緩,故需外敷藥物輔助固囟、促進癒合。乳汁為引,取其滋養潤透之性,助藥力滲入。
藥物組成與治療原理
生蟹足
- 性味鹹寒,善入肝腎經,古代用其「續筋接骨」之效,推測其能刺激局部組織生長,促進骨縫癒合。
- 生用取其活血散結之力,或可改善囟門周圍氣血滯澀,助頭骨發育。
白蘞
- 性苦甘微寒,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外敷常用於癰瘡潰爛。
- 此處配伍生蟹足,可能取其「收斂皮肉」之功,抑制囟門過度開裂,兼防外邪乘虛而入。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生蟹足+白蘞:一散一收,生蟹足活血促生長,白蘞斂瘡固表,共奏「開闔並調」之效,使頭骨縫隙漸合而不留瘀滯。
- 乳汁為媒:乳汁甘潤,既能濡養嬰兒嬌嫩肌膚,又可載藥上行,直達囟門。其營養成分或能輔助藥性,增強生肌作用。
結論
此方設計簡練,針對小兒囟門不閉之病理特點,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患處,以「活血續骨、收斂固囟」為核心,體現古代「外治內病」的思維。生蟹足與白蘞的配伍,符合中醫「動靜結合」的用藥原則,顯示古人對嬰幼兒顱骨發育異常的細緻觀察與臨床經驗。
傳統服藥法
生蟹足半兩,白蘞半兩。
上為末。
以乳汁和,敷囟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解凡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三。 組成:生蟹足半兩,白蘞半兩。 主治:小兒頭骨連囟開作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