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參耆大補湯]中,合歡皮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安神解憂、活血消腫的功效。合歡皮可以幫助改善失眠、焦慮等問題,對於治療心煩不寧有一定效果。此外,合歡皮還能幫助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康復。
參耆大補湯中添加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助補益藥力: 白蘞性味甘平,歸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參耆大補湯以補氣血、益脾胃為主要功效,白蘞的加入可增強補益藥力,使補氣效果更顯著,避免補而不達。
- 緩解藥物燥性: 參耆大補湯中含有較多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耆等,易於燥熱。白蘞性平,可緩解藥物燥性,避免補氣過度造成上火或口乾舌燥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耆大補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瘡瘍已破」,即針對皮膚或黏膜潰瘍、瘡瘍潰後久不癒合之症。從其強調「收斂瘡口」及「節勞、戒氣、忌酒、絕欲」的調養要求,可推測其應用於氣血虛弱、瘡口難斂之患者,透過補益收斂以促進瘡瘍修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析
- 合歡皮:傳統用於活血消腫、解鬱安神。其性甘平,能促進氣血調和,緩解瘡瘍局部氣滯血瘀,間接助傷口修復。
- 白斂(白蘞):苦辛微寒,主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為瘡科常用藥。其收斂性可直接作用於瘡面,減少分泌物,促進癒合。
配伍邏輯
- 氣血雙調:雖名「參耆大補」,然此方未直接使用人參、黃耆,可能為後世傳抄遺漏或另有配伍。現存兩藥(合歡皮、白斂)偏重「調氣活血」與「清解收斂」,應為針對瘡瘍後期「餘毒未清、氣血不和」之設計。合歡皮疏解鬱滯,白斂清餘熱而斂瘡,二者共奏「通斂並行」之效。
- 兼顧身心:合歡皮兼有安神之功,暗合「戒氣」之調養要求,疏解患者情志抑鬱,避免氣機不暢影響癒合。
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以「局部收斂」結合「氣血調和」為核心:
- 清斂並行:白斂清解瘡口殘餘熱毒,防止化膿;其收澀之性直接收斂瘡面。
- 活血舒鬱:合歡皮改善局部氣血循環,避免瘀滯阻礙新生,兼緩解患者焦慮,間接助癒。
兩藥同用,形成「通而不耗,斂而不滯」的動態平衡,適用於瘡瘍潰後、正氣未虛極但修復遲緩者。
補充思考
若原方確含「參、耆」,則補益之力更顯,符合「大補」之名;現版本或為簡化變方,然仍體現「調和為主,清斂為輔」的瘍科後期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合歡皮,白斂。
收斂瘡口。
上(口父)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節勞、戒氣、忌酒、絕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大補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合歡皮、白斂。 主治:收斂瘡口。主治:瘡瘍已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