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胎丸

下胎丸

XIA T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8%
胃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下胎丸」中使用半夏,主要是基於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孕婦來說,妊娠期間容易出現痰濕阻滯、氣機不暢,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夠化解痰濕,改善胃氣上逆,幫助孕婦緩解妊娠反應。

此外,半夏還具有一定的安胎作用,能夠穩定胎氣,防止胎動不安。因此,將半夏加入「下胎丸」中,可以有效改善孕婦的妊娠不適,提高胎兒的穩定性。

「下胎丸」方劑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白蘞味辛性溫,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孕婦水腫,有助於胎兒順利娩出。
  2. 通絡止痛:白蘞亦有通絡止痛之功,可改善孕婦因氣血不通所導致的疼痛不適,如腰痠背痛、肢體麻木等,促進血液循環,使胎兒更舒適地成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下胎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衝上昏悶,或血暴下,或胎乾而不能産」,諸證皆與「難産」及「產後胞衣滯留」相關。

  1. 胎衣不下:產後胞衣無法自然排出,多因氣血虛弱或瘀滯,阻礙子宮收縮。
  2. 子死腹中:胎兒已殞而無法娩出,需活血下行以促死胎排出。
  3. 血衝上昏悶:產後惡露不暢,瘀血上衝心腦,致神昏氣逆。
  4. 血暴下:胞宮血絡損傷,崩漏不止,需止血兼化瘀。
  5. 胎乾不能産:產程過長,陰血耗傷,胎元失潤而産道乾澀,需潤降通利。

此方針對「瘀滯兼痰濕阻竅」之難産,透過化痰散結、活血下行之力,助胞衣、死胎或瘀血排出。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

  1. 半夏(2兩)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具「降逆化痰、散結消痞」之效。
    • 在產科中,其「降氣」特性可引胎衣下行;「化痰」能解痰濕阻滯産道之弊,間接活血通絡。
    • 《本草綱目》載半夏能「散血墮胎」,雖非直接活血,但藉痰消氣順,促進胞宮收縮。
  2. 白蘞(2兩)

    • 性味苦辛微寒,歸心胃經,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止痛」。
    • 《神農本草經》指其「主癰腫疽瘡,散結氣」,可解胞宮瘀熱結滯,輔助半夏散結,並緩解血瘀化熱之昏悶。
    • 其微寒之性可制半夏溫燥,避免血熱妄行。

方劑配伍邏輯

  • 痰瘀同治法:古人認為難産不僅因血瘀,痰濕結聚亦阻礙氣機。半夏化痰濕,白蘞散瘀滯,二者協力破除產道阻塞。
  • 氣降則血下:半夏降胃氣以帶動胞宮氣機下行,符合「治産當以降為順」的原則。
  • 丸劑緩攻:製為梧桐子大丸劑,每次僅服2-3丸,漸增至5-7丸,避免藥力過猛傷正,體現「漸消緩散」思路。
  • 半夏湯送服:以半夏煎湯助藥勢,強化降逆化痰之效。

潛在治療原理

  1. 機械性刺激:半夏可能間接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現代研究提示其生物鹼有微弱興奮子宮作用)。
  2. 改善微循環:白蘞散結可緩解局部充血水腫,利於惡露排出。
  3. 調節中焦氣機:藉半夏降胃氣,推動下焦氣血運行,解決「氣滯血瘀」之弊。

總結

此方以「化痰散結、降氣下行」為核心,針對痰瘀交阻之難産證,通過氣降則血下的思路,間接達到下胎衣、活死胎、化瘀血之效。其組方簡練,展現古人「痰瘀同治」與「以降為通」的產科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半夏2兩,白蘞2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3丸,食後用半夏湯送下,續漸加至5-7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下胎丸,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半夏2兩,白蘞2兩。 主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衝上昏悶,或血暴下,或胎乾而不能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