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石散

練石散

LIAN S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練石散]的組成中,包含[鹿角],因為鹿角具有補腎壯陽和強健筋骨的作用。鹿角能夠增強腎功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痛和疲乏無力等症狀,並且對於強化骨骼有良好的效果。這使得[練石散]在調理腎虛和增強骨骼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練石散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白蘞性甘平,入肺、脾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練石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腫痛,白蘞能將濕熱之邪從體內排出,消散腫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病目的。
  2. 健脾益氣,補中益氣: 白蘞亦具健脾益氣之效,對於脾虛濕困、氣血不足的患者,能起到補益脾胃,增強體質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配合其他藥物,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練石散」主治癰腫堅硬如石(石癰),或腫塊大如結核但表皮色不變,或毒腫疼痛劇烈難忍。此類症狀屬中醫「癰疽」範疇,特指氣血壅滯、熱毒蘊結,導致局部腫硬、痛甚,且病程纏綿難消者。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熱毒瘀結,夾雜痰濁或寒凝,使腫塊堅硬不化,需外敷散結、內清熱毒。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鹿角灰(8兩)

  • 性味功效:鹿角咸溫,燒灰後增強收斂止血、散瘀消腫之力。
  • 作用機理
    • 鹿角灰能「軟堅散結」,針對癰腫堅硬如石,借其溫通之性,破除局部瘀滯。
    • 古方中常用角類燒灰(如羚羊角、牛角)治療癰疽,取其穿透之效,引藥直達病所。

2. 白蘞(2兩)

  • 性味功效: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消腫生肌。
  • 作用機理
    • 針對熱毒壅滯,白蘞能清熱散結,防止癰腫化熱成膿。
    • 與鹿角灰配伍,一寒一溫,既制約鹿角溫燥,又協同消散腫硬。

3. 粗理黃色磨石(1斤,燒赤)

  • 特殊用意
    • 磨石質地堅硬,色黃屬土,燒赤後性燥,古代認為能「以石攻石」,破除頑固結塊。
    • 物理層面:燒赤後研磨成末,外敷可吸水燥濕,減少局部腫脹;化學層面:或含礦物質成分,可能具收斂作用。

4. 輔料:苦酒(醋)

  • 調和作用
    • 苦酒酸收,能增強藥物滲透,助散瘀消腫,同時防止藥泥過快乾燥,延長藥效。

整體治療原理

  1. 外治為先

    • 方中三藥均為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鹿角灰散結、白蘞清熱、磨石攻堅,三者合力軟化堅硬腫塊。苦酒調和,增強穿透力。
    • 「厚塗癰上,燥更塗」之法,確保藥力持續滲透,逐步瓦解瘀結。
  2. 內外合治

    • 外敷「練石散」治標,內服「連翹湯」清熱解毒治本,符合中醫「既攻其外,復治其內」的整體觀。

配伍特點

  • 剛柔並濟:鹿角灰溫通、磨石燥烈,佐以白蘞寒潤,避免過於溫燥傷陰。
  • 类比取象:以石治石,以角類穿透之性引藥達裏,反映古代「同氣相求」的用藥思維。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結者散之」的原則,結合礦物藥與生物藥,針對頑固性癰腫,強力破結消腫。

傳統服藥法


鹿角8兩(燒作灰),白蘞2兩,粗理黃色磨石1斤(燒令赤)。上為末。
以苦酒和泥,厚塗癰上,燥更塗,取消止,內服連翹湯下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練石散, 出處:《附廣肘後方》卷五引《小品方》。 組成:鹿角8兩(燒作灰),白蘞2兩,粗理黃色磨石1斤(燒令赤)。 主治:癰結腫堅如石,或如大核,色不變,或作石癰不消。毒腫,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