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發背方

呂祖發背方

LU ZU FA BEI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心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脾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呂祖發背方中包含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瓜蔞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發背多因外感風熱、濕熱,或內熱鬱結,導致局部紅腫熱痛,瓜蔞可清熱解毒,消散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2. 利濕排毒,通絡止痛:瓜蔞亦有利濕排毒、通絡止痛之效。發背過程中,體內濕熱鬱結,阻礙經絡氣血運行,導致疼痛加劇。瓜蔞可利濕排毒,通暢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

因此,呂祖發背方中加入瓜蔞,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濕排毒,通絡止痛,達到治療發背的效果。

呂祖發背方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發背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或跌打損傷導致經絡不通、氣血瘀滯。乳香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瘀血凝滯,消散腫痛,從而達到發散寒邪、止痛化瘀的功效。

二、消腫止痛:乳香亦有消腫止痛之效。發背多伴有局部紅腫、疼痛,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局部炎症反應,緩解疼痛,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呂祖發背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專治「癰疽發背」,即因熱毒壅滯、氣血瘀結所致之背部癰腫瘡瘍。其證見局部紅腫熱痛、潰膿或未潰,屬中醫外科陽證範疇。蜜熬成膏外敷,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促膿成或瘡斂。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栝樓子(栝蔞仁)

    • 性味功效:甘寒潤滑,入肺、胃、大腸經,古籍載其「清熱化痰、潤燥散結」,《本草綱目》指其能「消癰腫瘡毒」。
    • 方解:癰疽發背多因熱毒痰瘀互結,栝樓子清熱潤燥,化痰散結,可解局部熱毒壅滯,通利氣血。
  2. 乳香

    • 性味功效:辛溫苦,入心肝脾經,擅「活血定痛、消腫生肌」,《本草匯言》稱其「破血散瘀,推陳致新」。
    • 方解:乳香行氣活血,透達經絡,與栝樓子寒溫相配,既散瘀止痛,又防寒涼遏邪,助瘡毒外發。
  3. 白蜜

    • 性味功效:甘平,入脾胃肺經,具「解毒潤燥、緩急止痛」之效,《本經》謂其「安五臟,和百藥」。
    • 方解:蜜熬為膏,可黏附藥力於患處,緩解急痛;其甘緩之性調和栝樓子與乳香,潤澤瘡面,助生肌收口。

三、整體治療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核心:

  • 栝樓子清熱化痰,針對熱毒痰結之本;
  • 乳香活血散瘀,通絡止痛,改善氣血壅滯之標;
  • 白蜜為佐使,緩和藥性並延長藥效。
    全方寒溫並用,標本兼顧,外敷直達病所,共奏消癰散結之效。

傳統服藥法


栝樓5個(取子),乳香5塊如棗大。
上為末,以白蜜1斤同熬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呂祖發背方, 出處:《惠直堂方》卷三。 組成:栝樓5個(取子),乳香5塊如棗大。 主治:癰疽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