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僵蠶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白僵蠶的藥性:白僵蠶味甘、辛,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化痰止咳的功效。
二、僵蠶丸的功效:僵蠶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口噤、發熱、神昏、喉痹等症狀。白僵蠶能夠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起到鎮靜安神、止痙的作用,同時還能化痰止咳,有助於解除痰濁阻滯,恢復正常呼吸。
僵蠶丸方劑中包含烏頭,源於其寒性及祛風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寒,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濕、解毒等功效。僵蠶丸主治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而烏頭在此處的作用為散寒止痛,驅散寒邪,緩解痺痛。
此外,烏頭可通絡止痛,配合僵蠶等藥物,可疏通經絡,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
僵蠶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僵蠶丸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症狀。
- 散寒止痛:僵蠶丸中僵蠶、蜈蚣等藥材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而沒藥能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僵蠶丸中加入沒藥,能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目的。
僵蠶丸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互補: 僵蠶性寒,善於息風止痙,但較偏於收斂,蜈蚣性溫,能通絡止痛,且具有較強的驅風作用。二者配伍,寒溫相濟,能使藥力更為平和,並能發揮各自功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2. 臨牀應用: 僵蠶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蜈蚣可通經絡,散風止痛,並具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或外邪入侵所致的痙攣抽搐。二者合用,可起到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驅風的功效,對於治療小兒驚風症具有較好的臨牀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 僵蠶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癱瘓風,手足不隨,言語不正」,即因風邪內侵、經絡阻滯所致的肢體癱瘓、運動障礙及言語不利等症狀。此類病證多與中風後遺症、風痰阻絡或氣血瘀滯相關,古代醫家認為風邪夾痰瘀痹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肢體失養而功能失調。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白僵蠶(炒):
- 性味鹹、辛,平,歸肝、肺經。
- 功效袪風解痙、化痰散結,為治風痰要藥。
- 古代用於中風口眼歪斜、驚癇抽搐及風痰阻絡之癱瘓。
烏頭(炮裂,去皮臍):
- 性味辛、苦,熱,有大毒(炮製後毒性減緩),歸心、肝、腎經。
- 功效溫經散寒、逐風濕、通痹止痛。
- 通過溫通之力,散寒濕、開閉塞,助通利經絡。
沒藥(研):
- 性味苦、辛,平,歸心、肝、脾經。
-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針對氣血瘀滯,改善經絡不通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
蜈蚣(炙):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經。
- 功效熄風止痙、通絡止痛,善走竄而搜剔經絡風邪。
- 增強祛風通絡之效,尤適頑固性風邪痹阻。
組方邏輯推理:
- 祛風通絡為主: 白僵蠶、蜈蚣相伍,一者化痰熄風,一者搜風通絡,針對「風邪」致病之核心。
- 溫通化瘀為輔: 烏頭溫散寒凝,沒藥活血止痛,二者協同破除經絡寒濕瘀血,改善氣血運行。
- 劑型與服法: 以酒煮麵糊為丸,酒能助藥力上行外達,薄荷酒送服更增疏散風熱、宣通之效,強化藥效達於四肢。
總治則:
全方以祛風化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為三大方向,標本兼顧,針對風痰瘀血互結所致之癱瘓、言語謇澀等症狀,恢復氣血流通與肢體功能。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炒)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沒藥(研)1兩,蜈蚣(炙)半兩。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薄荷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僵蠶丸, 出處:《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白僵蠶(炒)、明白礬(生)。 主治:喉風,疫盛急喉閉。
僵蠶丸, 出處:《醫統》卷四十三。 組成:白僵蠶、瓜蔞仁、杏仁、訶子、貝母、五倍子各等分。 主治:鬱痰。
僵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白僵蠶(炒)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沒藥(研)1兩,蜈蚣(炙)半兩。 主治:癱瘓風,手足不隨,言語不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