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荑仁散

蕪荑仁散

WU YI R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胃經 20%
心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4%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蕪荑仁散以「蕪荑」為名,其組成中自然包含「蕪荑」這一味藥材。這不僅僅是因為方劑命名慣例,更與「蕪荑」的藥性及功效息息相關。

「蕪荑」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癢等功效。此方主要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等症,而「蕪荑」的藥性正好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並能殺滅導致皮膚病的寄生蟲,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因此,將「蕪荑」作為方劑的主藥,是基於其藥性與治療目的的契合。

蕪荑仁散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止癢消腫:白蘞性味辛溫,具有疏風解表、止癢消腫之效。蕪荑仁散主治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白蘞的加入有助於疏散風邪,止癢消腫,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療效。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白蘞亦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蕪荑仁散中可能含有其他活血化瘀藥物,白蘞的加入可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蕪荑仁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蛔蟲動作,多吐清水」,意指孩童因蛔蟲寄生腸道,引發蟲動不安(如腹痛、嘔吐清水等症狀)。中醫認為,蛔蟲擾動脾胃,導致胃氣上逆,故見嘔吐;蟲積日久,脾胃運化失常,津液不化,遂泛清水。本方以驅蟲為核心,兼緩蟲擾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蕪荑仁(三錢)

    • 性味苦辛溫,入脾、胃經,為傳統驅蟲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殺疳蛔蟲」,能麻痹蟲體,促其排出。其辛溫之性亦可溫中行氣,緩解蟲積所致之脘腹冷痛。
  2. 狼牙草(半兩)

    • 即仙鶴草(部分古籍記載),或指具殺蟲作用的草本。若為仙鶴草,則性味苦澀平,有收斂止血、殺蟲之效;若為他種狼牙草(如狼毒等),則多具毒性,擅驅殺寄生蟲。此處可能取其殺蟲之力,協同蕪荑仁增強藥效。
  3. 白蘞(一分)

    • 性味苦辛微寒,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本方用之,或慮蟲積易伴局部鬱熱(如腸道輕微炎症),以其微寒之性制約蕪荑、狼牙之溫燥,兼防蟲體死後滯留成毒。

配伍特點
全方以「驅蟲為主,輔以調和」為則:

  • 君藥蕪荑仁直攻主因,麻痹蛔蟲;
  • 臣藥狼牙草助君藥殺蟲,或兼止血(防蟲傷腸絡);
  • 佐藥白蘞清解潛在鬱熱,並防驅蟲藥過溫。
  • 溫酒送服可增強藥力溫行,促蟲體排出。

推論延伸
此方劑量輕(每服僅半錢),契合小兒體質柔弱之需。蟲去則脾胃功能漸復,嘔清水自止。然蛔蟲成因多與飲食不潔相關,古方雖簡,亦體現「標本兼顧」思維,即急則驅蟲治標,緩則需調理脾胃以絕蟲源。

傳統服藥法


蕪荑仁3分,狼牙草半兩,白蘞1分。
上為細散。
每服半錢,空腹以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蛔蟲病

相同名稱方劑


蕪荑仁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蕪荑仁3分,狼牙草半兩,白蘞1分。 主治:小兒蛔蟲動作,多吐清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