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歲丹
QIAN SU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四○○引《傅氏活嬰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2.13)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胃經 50%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千歲丹方中使用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蕪荑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千歲丹常用於治療因濕熱、瘀血等引起的疼痛腫脹,而蕪荑的消腫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殺蟲止癢: 蕪荑還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一些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千歲丹中加入蕪荑,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千歲丹] 的主治記載為「飲交奶而致疾者」。此處「交奶」意指哺乳期間因母親情志不穩、飲食不當,或乳汁與其他物質(如藥物、穢物)相雜,導致嬰兒飲用後生疾。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與「穢濁之氣」或「乳毒」有關,可能表現為吐乳、腹脹、驚癇、疳積等症。
此方以「伏翼」(即蝙蝠)為君藥,搭配「蕪荑」及調味料製丸,推測其功效在於:
- 祛穢化濁:伏翼經鹽、酒炙後,取其腥辛之性,古人認為能「逐穢毒」;蕪荑殺蟲消積,合用以清腸胃穢滯。
- 調和乳毒:藉醬、豆豉、薑等發酵物與辛香料,和中止嘔,緩解因乳食不潔引起的消化道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析
伏翼(蝙蝠):
- 性味:鹹、微辛(經鹽酒炙後增強辛散之性)。
- 傳統功效:《本草綱目》載其治「驚癇、瘰癧」,外用居多,內服罕見。此方取其「血肉有情之品」特性,可能象徵性「以翼飛昇」祛除病邪,或藉腥氣攻逐穢毒。
- 現代觀點:蝙蝠體內可能含特殊酶類,但安全性存疑。
蕪荑:
- 性味:辛、苦、溫。
- 傳統功效:殺蟲消積(如《千金方》治小兒疳痢),輔助伏翼增強化濁之力。
醬、豆豉、薑:
- 醬與豆豉為發酵物,能和中解毒(如《傷寒論》梔子豉湯用豆豉宣鬱);薑溫中止嘔,合製為丸可緩和伏翼腥烈之性。
(2) 配伍邏輯
- 攻邪為主:伏翼(逐穢)+蕪荑(殺蟲)→ 針對「交奶」可能導致的腸胃積滯或寄生蟲病。
- 佐以調和:醬、豆豉、薑製丸,避免辛燥傷胃,茶、酒送服增強藥力運行(茶清上焦,酒行血脈)。
- 伏翼酒:可能用於外用或內服加強藥效,古代酒劑常用於溶解動物藥成分。
(3) 原理推論
此方反映古代「穢毒致病」思維,認為乳汁污染需以「腥辛走竄」之藥攻逐。蝙蝠的選擇可能與巫醫傳統(如「夜明砂」治眼疾)或象徵性療法有關(蝙蝠壽命長,寓意「千歲」)。然實際療效需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現代臨床已不用此類方劑。
三、總結
[千歲丹] 為古代針對「乳食不潔」的特殊方劑,組成以動物藥為主,結合殺蟲化濁之品,反映古人對「穢毒」的直觀治療邏輯。其設計兼顧攻邪與調和,然藥物來源與功效今日已難驗證,可視為民俗醫學的歷史遺存。
傳統服藥法
伏翼(大者,去肚內糞糟,鹽、酒炙令赤色,去骨)30-50個,蕪荑(炒)2錢。
上為末,用醬及豆豉、薑搗為丸,如菜子大。
茶、酒任下。又宜用伏翼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千歲丹, 出處:《普濟方》卷四○○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伏翼(大者,去肚內糞糟,鹽、酒炙令赤色,去骨)30-50個,蕪荑(炒)2錢。 主治:飲交奶而致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