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漆蕪荑散

乾漆蕪荑散

QIAN QI WU Y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8%
大腸經 14%
小腸經 14%
肝經 14%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漆蕪荑散方中包含乾漆,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乾漆性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2. 殺蟲止癢:乾漆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咬、皮膚濕疹等引起的瘙癢症狀,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乾漆在乾漆蕪荑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協同其他藥材,發揮祛風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

乾漆蕪荑散中包含蕪荑,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

蕪荑為苦楝樹的果實,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之效。其在方劑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1. 消腫止痛: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紅腫熱痛,蕪荑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殺蟲止癢:對於蟲咬、濕疹等引起的瘙癢,蕪荑可以殺蟲止癢,改善皮膚症狀。

因此,乾漆蕪荑散中加入蕪荑,旨在發揮其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漆蕪荑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諸般蟲證」,涵蓋因腸道寄生蟲引起的多種症狀,如「傳帶驚癇」(蟲擾心神所致的驚風癲癇)、「齧齒」(磨牙)、「直視上竄」(雙目上吊)、「叫呼搐搦」(啼叫抽搐)等。古代醫家認為,寄生蟲積聚腸道可影響氣血運行,甚至上擾神明,導致小兒驚風、搐搦等危急證候。此方旨在驅蟲安神,緩解蟲積引發的風動之象。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乾漆

    • 性味:辛溫,有毒。
    • 傳統功效:破瘀消積、殺蟲通絡。炒製後(炒煙盡)可減毒性,增其入血分、散結滯之力。
    • 此方作用:針對蟲積氣滯血瘀,乾漆能「殺蟲」兼「破積」,尤其適用於蟲久居腸道引發的氣血壅滯,甚至風動抽搐。其辛溫之性可助行氣,間接緩解蟲擾所致的痙攣。
  2. 白蕪荑

    • 性味:辛苦溫。
    • 傳統功效:殺蟲消積、除疳化滯,為古代驅蟲要藥,尤其擅治小兒疳積蟲證。
    • 此方作用:直接針對腸道寄生蟲,與乾漆協同加強殺蟲之效。其辛散苦降之性可宣通腸道氣機,緩解蟲積腹脹。

治療原理推論

  • 驅蟲為本:兩藥皆具殺蟲之功,白蕪荑側重腸道寄生蟲的直接驅除,乾漆則兼破瘀通絡,適用於蟲積日久、氣血瘀滯者。
  • 息風止痙:蟲積化風(如抽搐、上竄)的機制與「蟲擾氣亂」相關。乾漆破滯、蕪荑調氣,間接平息風動;或古代認為蟲體代謝產物可致「毒」,此方通過殺蟲以斷風動之源。
  • 給藥設計:米飲調服可護胃,避免辛溫藥性傷中;乳食前空腹服,使藥力直達腸道,提高殺蟲效率。

綜論

此方以簡峻之藥對(乾漆+蕪荑)針對蟲積重症,尤其適用於寄生蟲引發的驚風證候,體現「去蟲即安臟」的治療思路。然二藥偏溫,若有熱象需配伍清熱之品,此為後世加減之空間。

傳統服藥法


乾漆(杵碎,炒令煙盡即止)、白蕪荑(去皮)各等分。
上為末。
每小者1字,大者1錢,米飲調下,乳食前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乾漆蕪荑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六。 組成:乾漆(杵碎,炒令煙盡即止)、白蕪荑(去皮)各等分。 主治:諸般蟲證,傳帶驚癇,齧齒,直視上竄,叫呼搐搦,漸成危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