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豬肝方

煨豬肝方

WEI ZHU GAN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胃經 40%
肝經 20%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煨豬肝方」中包含豬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益肝:豬肝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血益肝、養血明目的功效。其富含鐵、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對於血虛、肝血不足、視力減退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二、藥性相合:豬肝性平,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若方中含有涼性藥材,則豬肝的溫補之性可緩解其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煨豬肝方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蕪荑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豬肝性溫,容易上火,而蕪荑可清熱解毒,平衡豬肝的燥熱之性,防止上火。
  2.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蕪荑還具備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豬肝富含血紅蛋白,有助於補血,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氣血瘀滯,而蕪荑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瘀血阻滯。

總之,蕪荑在煨豬肝方中,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平衡豬肝的溫熱之性,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煨豬肝方」主產後赤白痢、腰疼腹痛、食少。

  1. 產後赤白痢:產後氣血虛弱,若兼感濕熱或寒濕,易致下痢赤白。此方以豬肝補血養肝,蕪荑化濕殺蟲,標本兼顧。
  2. 腰疼腹痛:產後血虛筋脈失養,或瘀滯不通,豬肝甘溫補血,助肝主筋;蕪荑辛散,緩解氣滯腹痛。
  3. 食少:肝血虛影響脾胃運化,豬肝補肝助脾,蕪荑醒脾開胃,麵裹煨製更易消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豬肝

    • 性味甘溫,入肝經,具補血養肝之功。《本草綱目》載其「補肝明目,療產後虛羸」。
    • 產後血虛,肝失所養,豬肝直接補益肝血,助肝疏泄以調暢氣血,改善腹痛、食少。
  2. 蕪荑

    • 性味辛苦溫,入脾胃經,能殺蟲消積、散寒除濕。《千金方》用其治「痢疾腹痛」。
    • 赤白痢多因濕熱或寒濕滯腸,蕪荑辛散溫通,化濕濁而止痢;其殺蟲之效亦針對腸道寄生蟲(古人認為痢疾與「蟲積」相關)。
  3. 麵裹煨製

    • 麵粉甘平,煨後易消化且護胃氣,緩和蕪荑辛燥之性。濕紙包裹保留藥性,慢火煨熟使藥力滲透。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血虛濕滯」為病機核心,豬肝補血治本,蕪荑化濕治標,麵裹煨製顧護中焦。肝血足則筋脈得養(緩腰疼)、疏泄復常(除腹痛),濕濁去則下痢自止,脾胃健而食慾增。反映古人「以臟補臟」與「標本兼治」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豬肝4兩(去筋膜),蕪荑1兩(搗末)。
上薄切豬肝,摻蕪荑末,調和令勻,溲面裹,更以濕紙裹3、5重,煨火煨令熟,去面,空心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痢疾腰痛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煨豬肝方,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豬肝4兩(去筋膜),蕪荑1兩(搗末)。 主治:産後赤白痢,腰疼腹痛,食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