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茱萸軟膏
WU ZHU YU RU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軟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藥性: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具有很好的療效。
- 祛風除濕: 吳茱萸還能祛風除濕,對於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吳茱萸作為軟膏的主要成分,可以有效治療因寒濕引起的皮膚疾病。
吳茱萸軟膏中加入凡士林,主要原因有二:
一、 增稠劑與基質: 凡士林具有黏稠特性,可以作為軟膏的基質,將吳茱萸等藥材粉末包覆,使其不易散失,同時也增加軟膏的延展性,方便塗抹。
二、 保護作用: 凡士林具有良好的封閉性,可以形成一層薄膜,防止藥物揮發,並隔絕外界刺激,減少藥物刺激皮膚,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吳茱萸軟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黃水瘡」,即中醫所述皮膚濕瘡潰爛、滲出黃色液體之症,多與濕熱毒邪浸淫肌表有關。吳茱萸性味辛熱,傳統既能溫中散寒,亦能燥濕殺蟲、止癢止痛,外用可收斂瘡面,抑制濕瘡滲液。凡士林為現代基質,古代雖無,但其作用類似傳統「膏脂」,能滋潤護膚、隔離外邪,二者相合,共奏燥濕斂瘡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吳茱萸粉:
- 辛熱之性可宣通氣血,透達皮膚鬱滯,改善局部循環。
- 所含揮發油(如吳茱萸烯、檸檬苦素)具抗菌消炎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引發的皮膚感染(如黃水瘡)可能具有抑制效果。
- 其收澀特性可減少瘡面滲出,促進癒合。
凡士林:
- 作為賦形劑,能軟化瘡周痂皮,防止乾裂,並形成保護膜,避免繼發感染。
- 與吳茱萸粉調和後,可緩解吳茱萸對皮膚的刺激性,延長藥效停留時間。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體現「單簡力專」之效,以吳茱萸為君藥,直擊濕瘡核心病機——濕毒蘊膚,通過局部抗菌、燥濕、收斂,配合凡士林物理性保護,標本兼顧。其原理契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外用藥性直接調節局部氣血濕毒。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粉 1克,凡士林 9克。
調勻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膿痂疹天疱瘡
相同名稱方劑
吳茱萸軟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吳茱萸粉1g,凡士林9g。 主治:黃水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