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紅油膏中加入凡士林的原因主要有二:
- 增強潤滑性:凡士林具有良好的潤滑作用,能使藥膏更容易塗抹於患處,減少摩擦,並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藥物流失。
- 提高藥物滲透性:凡士林可作為藥物載體,將藥物成分緩慢釋放,提高藥物的滲透性,使藥物能更有效地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凡士林也具有一定的保濕作用,可以維持皮膚的濕潤度,減輕乾燥或刺激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油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潰瘍不斂」,乃針對久潰難癒、瘡面不生肌斂口之外科病證。其組方簡峻,以紅信(砒石)為君藥,棉子油為基質,佐黃蠟調膏,體現「腐蝕生新」與「潤護瘡面」並行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紅信(砒石):性猛毒烈,傳統外用具腐蝕死肌、殺蟲止癢之效。本方取其「枯瘡去腐」之力,通過熬製後轉化為低刺激性形態(枯黃色沉澱),既能刺激局部氣血流通促潰瘍癒合,又能抑制瘡面穢濁之氣。此與《外科正宗》載砒製劑「去瘀生新」之理相通。
棉子油:為賦形載體,質地黏稠可隔絕外邪,潤澤瘡面防乾裂;其性偏溫,協同紅信增強透皮之效。油熬過程使紅信部分毒性緩釋,轉為「藥性緩釋」之機制。
黃蠟:隨季節調量,冬少夏多以控膏體軟硬度。其性收澀,能封固瘡口、吸附滲液,與紅信之「攻」形成「攻守兼施」格局。蠟質成膜後可保護新生組織,符合「煨膿長肉」之外治傳統。
推理功效延伸: 此方腐蝕與潤養並存,除主治潰瘍外,因紅信能殺蟲止癢、棉油潤燥,對局部乾性癬疹(如局限性牛皮癬)或有一定緩解作用。然其機理在於「以毒透邪,油潤導滯」,藉紅信之毒性轉化後刺激微循環,配伍油蠟柔潤防止過度乾燥,構成「刺激—修復」動態平衡。
總體而言,紅油膏體現「以毒攻毒,潤燥相濟」之外治邏輯,在腐蝕性藥物中佐入柔性基質,既承載藥性又緩和峻烈,為傳統「去腐生肌」法之變通運用。
傳統服藥法
紅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黃蠟250-500克。
潤膚止癢。
先將紅信搗成細粒,與棉子油同放入大銅鍋內,置煤球爐或炭火上,熬至紅信呈枯黃色,離火待冷,取去藥渣,再加溫放入黃蠟(冬用250克,夏用500克)融化,離火,調至冷成膏。
薄薄塗於患處一層。
大面積銀屑病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油膏, 出處:《中醫外科學講義》。 組成:凡士林10兩,九一丹1兩,東丹錢半。 主治:防腐生肌。主治:潰瘍不斂。
紅油膏,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紅信250g,棉子油2500ml,黃蠟250-500g。 主治:潤膚止癢。主治:銀屑病,手癬,手足皸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