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煤紅膏中加入蜜蠟,主要原因有二:
- 潤滑保護: 蜜蠟具備潤滑、親膚特性,能形成保護膜,避免藥物直接接觸傷口,減少刺激和感染,同時有助於藥物滲透至患處,發揮藥效。
- 固定藥物: 蜜蠟遇熱會熔化,冷卻後凝固成固體,可將藥物成分牢固地固定於膏藥中,使其不易脫落,並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因此,蜜蠟在煤紅膏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輔料角色,不僅有助於藥物發揮療效,更能提高藥物使用體驗。
煤紅膏中添加凡士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物滲透性: 凡士林為一種無色無味的烴類混合物,具有良好的封閉性及脂溶性,能有效隔絕外界空氣,並促進藥物成分滲入皮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改善藥物穩定性和延緩藥物分解: 煤紅膏中可能含有容易受空氣或水分影響的藥材,凡士林可形成保護層,避免藥材成分氧化或分解,延長藥效,確保藥效穩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煤紅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煤紅膏自古主要用於治療銀屑病(牛皮癬)、濕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疾患,尤其針對皮膚增厚、鱗屑堆積、苔蘚化之證。此類病症多屬中醫「白疕」、「乾癬」、「頑濕」範疇,病機常與血熱、血瘀、風燥或濕毒蘊結相關。其外用治法以殺蟲解毒、燥濕止癢、腐蝕生肌為主,透過局部滲透,促使病損角質脫落,緩解瘙癢與炎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京紅粉(含氧化汞)
- 為煉丹所得之紅色粉末,主要成分為氧化汞(HgO),具強力殺蟲解毒、去腐生肌之效。
- 其腐蝕性可剝脫異常增生的表皮(如銀屑病之鱗屑),並抑制局部病原微生物,但因其汞毒性,需謹慎控制濃度與使用時長。
利馬錐(煉丹底渣)
- 煉丹後殘留的藥渣,可能含少量礦物成分(如硫、汞殘留物),輔助京紅粉增強殺蟲燥濕之力,或具輕微收斂作用,助於減緩滲出(濕疹)。
白蠟與凡士林
- 為賦形基質,能潤膚軟化角質,緩解京紅粉與煤焦油的刺激性,延長藥效滯留時間。凡士林之封閉性可促進藥物滲透,白蠟則增加膏體硬度。
煤焦油
- 現代醫學證實其具抗炎、抑制角化過度作用,能減緩銀屑病表皮細胞異常增殖,並止癢消炎。傳統視其為「敗毒祛風」之品,與京紅粉配伍,共奏剝脫瘀垢、透達病所之效。
三、配伍設計與作用機理
- 京紅粉(主藥)+煤焦油(輔藥):一者殺蟲去腐,一者調節角化,針對銀屑病「血熱瘀滯」之病理產物(鱗屑、斑塊)協同攻逐。
- 分階段調整濃度:初期低濃度(1.10%)測試耐受性,隨病損消退逐步提高,體現中醫「漸消緩攻」思路,避免峻藥傷正。
- 滑石粉外撲:吸附滲液、保持乾燥,防止膏體黏膩阻滯毛孔,兼能清涼止癢。
四、總結
煤紅膏的設計結合**「以毒攻毒」與「緩急分治」原則,透過汞劑與焦油的協同,直折皮膚頑疾之標(鱗屑、瘙癢),佐以潤膚基質調和藥性。其功效核心在於破瘀解毒、剝蝕生新**,適用於頑固性皮膚病屬實證、瘀熱或濕毒壅滯者,然須權衡其毒性與療效之平衡。
傳統服藥法
京紅粉30克,利馬錐4克(煉丹後下剩鍋底的藥粉),白蠟4克,凡士林加到100克,煤焦油若干。
先將前四味調製成京紅粉膏,後以京紅粉膏和煤焦油按不同比例調制1.10%(90克比10克)、2.15%(85克比15克)和3.20%(80克比20克)的煤紅膏。
用時先洗浴,除去鱗屑,然後外搽煤紅膏,撲以滑石粉,每1-2日換2次藥,由低濃度煤紅膏開始,根據病損消退情況,採用較高濃度煤紅膏。
上述煤紅膏的汞含量較高,可有汞的中毒反應,所以近年來採用5%京紅粉與10%煤焦油配成軟膏治療,也有較好的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煤紅膏, 出處:《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 組成:京紅粉30g,利馬錐4g(煉丹後下剩鍋底的藥粉),白蠟4g,凡士林加到100g,煤焦油若乾。 主治:銀屑病,濕疹,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