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子膏

苦參子膏

KU CAN Z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外科學》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12%
胃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子膏中含有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1. 苦參性寒,善於清熱燥濕: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瘡瘍等,具有良好的療效。苦參子膏多用於治療此類皮膚病症,故加入苦參以發揮其清熱燥濕功效。
  2. 苦參能解毒消腫: 苦參亦具解毒消腫作用,可治療毒蛇咬傷、蜂蜇傷等。苦參子膏中加入苦參,可增強其解毒消腫功效,對於皮膚病症伴隨的炎症反應,亦有一定的療效。

苦參子膏中加入凡士林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藥膏的潤滑度和穩定性。凡士林是一種無色無味的礦物油,具備以下優點:

  1. 潤滑作用: 凡士林可以使藥膏更易於塗抹,減少皮膚摩擦,促進藥物吸收。
  2. 保護作用: 凡士林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藥膏揮發和水分流失,延長藥效。
  3. 穩定性: 凡士林可增強藥膏的穩定性,避免藥物因氧化或水分而變質。

因此,苦參子膏中加入凡士林能夠提升藥膏的療效和使用體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子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肉疙瘩」,即現代所稱之皮膚贅生物(如疣、瘢痕增生、纖維瘤等)。其特性為「輕度腐蝕」,意指可緩慢腐蝕贅生物,使之逐漸脫落,適用於表淺、良性之皮膚腫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苦參子仁(90克)
  •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大腸、肝經。
  • 核心作用
    • 腐蝕贅肉:苦參子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等成分,具細胞毒性,可破壞異常增生組織,促使表皮壞死脫落。
    • 清熱燥濕:針對濕熱鬱結所致之皮膚腫物(如濕疣),苦寒之性可清局部熱毒。
  • 用藥特點:古人取其「以毒攻毒」之效,外用以制約其毒性,專攻局部病灶。
2. 凡士林(210克)
  • 作用
    • 緩和藥性:稀釋苦參子之烈性,避免過度刺激正常皮膚。
    • 賦形固定:作為基質,使藥膏易於敷貼,延長藥物接觸時間,緩釋藥效。
3. 配伍邏輯
  • 「腐蝕—保護」並行:苦參子仁腐蝕病灶,凡士林保護周邊皮膚,形成「定向殺傷」之效。
  • 劑量比例:苦參子佔總量30%,濃度適中,符合「輕度腐蝕」之需,避免過度損傷。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藉苦參子之毒性與腐蝕性,針對「肉疙瘩」之痰瘀濕熱聚結的病機:

  1. 直接破壞:藥效滲入異常組織,促使細胞壞死、脫落。
  2. 調節局部環境:苦寒燥濕,抑制濕熱蘊膚所致的增生。
  3. 緩釋作用:凡士林延長藥效,逐步軟堅散結,適合慢性、表淺病灶。

四、潛在應用(推論)

依其組成特性,或可延伸用於:

  • 疣類(尋常疣、扁平疣)
  • 輕度瘢痕增生
  • 其他表皮良性腫物(需辨證屬濕熱瘀結者)。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峻藥緩攻」之思路,以局部用藥精準治療,避免內服毒性風險。

傳統服藥法


苦參子仁90克(研細),凡士林 210克。
輕度腐蝕。
上調勻成膏。
按病變大小,敷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子膏, 出處:《中醫外科學》。 組成:苦參子仁90g(研細),凡士林210g。 主治:輕度腐蝕。主治:肉疙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