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散

脫肛散

TUO G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腎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4%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脫肛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脫肛病症。在這個方劑的組成中,磁石的加入具有重要的意義。磁石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備重鎮、固緊的功能,能夠有效地幫助改善脫肛所帶來的症狀。脫肛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腸道的脆弱和下垂,而磁石的性質可促進氣血的運行,從而增強直腸及周邊組織的穩定性。

此外,磁石還有助於清熱解毒,對於由於腸道脫垂引發的炎症反應,也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在方劑中,磁石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伍,增強整體的療效,促使腸道功能回歸正常。因此,磁石的使用不僅是基於其物理性質,更是結合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治療的綜合性和系統性。這樣的搭配使得脫肛散在臨牀應用中更加有效,更能達到治療脫肛的目的。

脫肛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脹氣、便祕等引起的脫肛症狀。其中,生薑的加入不是偶然,其在中醫藥理中具有獨特的療效。生薑性溫,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腸道的運動能力,從而幫助改善便祕這一誘因。此外,生薑還有助於驅寒,對於因寒邪引起的脫肛問題具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生薑的辛辣特性也能促進消化,打開胃口,增進食慾,從而使患者能更好地攝取營養,維持腸道的健康。對於一些因飲食不當造成的腸道不適,生薑可以通過其溫和的調理作用,促進腸道蠕動,減輕腹部脹滿感。

綜合來看,生薑在脫肛散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既能增強方劑的療效,又有助於調理腸胃,從而達到治療脫肛的最佳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脫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脫肛,內痔」,其應用特點在於外治法,透過藥物局部刺激與物理作用,促使脫出之肛門組織回縮或痔瘡翻出,以達治療目的。古代醫家認為脫肛多因氣虛下陷或濕熱下注所致,而內痔則與血熱鬱滯相關;此方以局部收斂、溫通結合磁石之特性,先治其標,再配合內服補益之劑(如補中益氣湯、六味丸等)調理根本,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磁石(1錢)

    • 性味功效:辛鹹寒,入肝腎經,傳統用於鎮驚安神、聰耳明目。在此方中,其物理特性(磁性吸附)可能被用以牽引脫出組織,輔助復位;另《本草綱目》提及磁石能「通關節,消癰腫」,推測其寒涼之性可緩解局部腫痛。
  2. 軍薑(1錢)

    • 考證:軍薑可能為「乾薑」或「良薑」之別稱,性辛熱,具溫中散寒、通脈之效。用於此方,或取其辛溫走竄之性,刺激局部氣血運行,促進組織收縮;另能中和磁石寒性,避免過於涼遏。
  3. 枯研(5分)

    • 考證:當為「枯礬」(煅白礬),性酸澀寒,具強力收斂、燥濕止血之功。其可使組織蛋白凝固,直接收縮脫出之黏膜或痔核,為治療脫肛、痔瘡的經典外用藥。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物理與藥理結合:磁石吸附搭配軍薑溫通,一寒一溫,形成張力以「牽引」脫出物;枯礬則快速收斂固定,三者協同使「瘡自翻出」而癒。
  • 局部刺激與修復:蔥涎(蔥汁)辛溫通陽,作為溶媒介質,能增強藥效滲透;綿絮蘸薬塞肛,既有物理支撐作用,亦使藥力直達病所。
  • 標本兼治思路:外治後建議內服補中益氣湯等,反映對脫肛「氣虛下陷」病機的整體把握,符合中醫「內外並治」原則。

此方展現古代外科用藥之巧思,結合礦物藥與植物藥特性,透過外治緩解急症,再以內服調理體質,邏輯嚴謹而具實用性。

傳統服藥法


磁石1錢,軍薑1錢,枯研5分。
上為極細末。
以蔥涎調,以綿絮蘸,塞肛內。其瘡自翻出,瘡即愈。後須內服補中益氣之劑、六味丸、八味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脫肛散, 出處:《醫統》卷七十四引復齋方。 組成:磁石1錢,軍薑1錢,枯研5分。 主治:脫肛,內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