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歸三聖散

參歸三聖散

CAN GUI SAN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胃經 12%
肝經 12%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歸三聖散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參歸三聖散主治血虛氣滯所致的胸脅疼痛、月經不調等症,延胡索的加入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疏肝解鬱: 延胡索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心煩、失眠等症狀。參歸三聖散中,參、歸補益氣血,而延胡索的疏肝解鬱作用,有助於整體調和氣血,提升療效。

參歸三聖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能補氣益血,振奮心氣,改善氣虛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人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營養供應,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虛弱狀態。此外,人參還具有安神益智之效,能改善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

總之,人參在參歸三聖散中起著補氣益血、改善心氣、安神益智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參歸三聖散主治「風中血脈,左半肢廢,口目左」,此類症狀屬中風(中經絡)範疇,病機為氣血逆亂、經脈失養,導致半身不遂與顏面歪斜。其特點如下:

  1. 病位:偏重「血脈」層次,未及臟腑(如無神昏、失語),符合「中經絡」之輕證。
  2. 側重左半身:傳統中醫有「左屬血,右屬氣」之說(見《難經》),左側肢廢提示血分受損為主,或兼氣虛推動無力。
  3. 口目歪斜:風邪夾痰瘀阻滯陽明、少陽經絡,導致肌肉弛張失調。

此方針對「氣血兩虛兼風痰阻絡」之證,以益氣養血為主,舒筋通絡為輔,契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成與加減邏輯

  • 基礎方:舒筋三聖散(原方含延胡索?待考,若按常理推測,可能由當歸、白芍、川芎等活血舒筋藥組成)。
  • 加減
    • 去延胡索:延胡索偏重行氣活血止痛,此證以養血通絡為先,恐其辛散耗氣,故去之。
    • 加人參:補益元氣,助血行而扶正祛邪,針對氣虛推動無力之病本。

2. 藥物推測與配伍思維(假設原方為當歸、白芍、川芎)

  • 人參:大補元氣,氣足則血行,從根本上改善氣虛血滯。
  • 當歸:養血活血,兼能潤絡,《本草正》謂其「養營補血,通脈散逆」。
  • 白芍:柔肝舒筋,緩攣急,與當歸協調改善血虛筋脈失養。
  • 川芎:「血中氣藥」,上行頭目、旁通經絡,助當歸行血散瘀。

3. 治療原理

  • 益氣養血為本:人參配當歸,氣血雙補,固護正氣以抗風邪。
  • 舒筋活絡為標:川芎上行外散,白芍柔筋緩急,共同疏通經脈瘀阻。
  • 去延胡索之意:避其辛散走竄,免耗氣傷正,轉以柔潤通絡為主,更適中風後遺症之虛實夾雜病機。

三、綜論

此方從「氣血調和」切入,通過補氣活血、柔筋通絡,改善風痰瘀阻經脈之證。其組方體現「標本兼治」思維:人參治本虛,歸芍芎治標實,結構簡潔而契中醫「絡病」理論,符合清代醫家對中風調治重氣血的主流觀點。

傳統服藥法


舒筋三聖散去延胡索、加人參。
上為散。
每服5錢,水煎去滓。早暮各一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參歸三聖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三。 組成:舒筋三聖散去延胡索,加人參。 主治:風中血脈,左半肢廢,口目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