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氣痛散

肝胃氣痛散

GAN WEI QI T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0%
肝經 30%
脾經 9%
胃經 9%
肺經 9%
膽經 9%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肝胃氣痛散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制酸止痛: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其主要成分碳酸鈣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可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狀。
  2. 收斂止血: 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抑制胃黏膜的出血,對於肝胃氣痛伴隨的嘔血、黑便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總之,海螵蛸在肝胃氣痛散中發揮著制酸止痛、收斂止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緩解肝胃氣痛的症狀。

肝胃氣痛散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止痛: 沉香味辛甘,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暖腎之效。對於肝胃氣滯所致的氣痛,沉香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沉香亦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肝胃氣痛常伴隨嘔吐,沉香能降逆止嘔,減輕患者不適。

沉香於肝胃氣痛散中,不僅能直接止痛,更能從根本上調理氣機,緩解氣滯,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肝胃氣痛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肝胃氣痛散主治「肝胃氣痛,嘔吐酸水」,乃針對肝氣犯胃、胃氣上逆所致之證候。其功效主要為:

  • 和胃降逆: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噯氣
  • 制酸止痛:治療胃酸過多導致的胃脘疼痛
  • 理氣疏肝:調和肝胃氣機,疏解肝鬱犯胃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配伍

  1. 海螵蛸(4兩)

    • 性味鹹澀微溫,入肝腎經
    • 主要功能為制酸止痛、收斂止血
    • 針對胃酸過多之嘔吐酸水有直接中和作用
  2. 人坎炁(20條)

    • 即人臍帶,性味甘鹹溫
    • 傳統認為能「納氣歸元」,有補腎固本之效
    • 配合海螵蛸可標本兼治,既治標(制酸)又顧本(補腎)
  3. 沈香(1錢)

    • 性辛苦微溫,入脾胃腎經
    • 具降氣溫中、納氣平喘之效
    • 為方中理氣要藥,能疏解肝鬱,降胃氣上逆

製法意義

  • 蛤粉炒坎炁:增強其補益之性,使其質地酥脆易研
  • 沈香另研:因沈香質地較硬且含揮發成分,單獨研磨確保藥效
  • 分量比例:以海螵蛸為君藥,重用以制酸;沈香量少但藥力專,防其過於溫燥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了「肝胃同治」的原則:

  1. 治標(胃)

    • 海螵蛸直接中和胃酸
    • 沈香降胃氣止嘔
  2. 治本(肝腎)

    • 坎炁補腎固本,助氣機升降
    • 沈香疏肝解鬱,防肝氣犯胃

三藥合用,共奏制酸止痛、和胃降逆、調理肝腎氣機之效,針對肝胃不和之證標本兼顧,組方簡潔而力道集中。

傳統服藥法


海螵蛸4兩(漂淨),人坎炁20條,上沈香1錢。
先將坎炁剪碎,用蛤粉炒酥,與海螵蛸共研細末,沈香另研,和勻。
每服3分,開水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胃酸食道逆流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肝胃氣痛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組成:海螵蛸4兩(漂淨),人坎炁20條,上沉香1錢。 主治:肝胃氣痛,嘔吐酸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