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羹

黑豆羹

HEI DOU GE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腎經 25%
小腸經 12%
胃經 12%
心包經 12%
脾經 12%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心包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豆羹中包含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黑豆藥性: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利水、美容烏髮等功效。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能為人體補充所需營養,尤其適合脾腎虛弱、氣血不足者。

2. 食療作用:黑豆羹的湯汁清甜,易於消化吸收,且黑豆經煮制後,其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黑豆羹溫和滋補,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適合於多種人羣食用。

黑豆羹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取其清熱利尿之效。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經的功效。而淡竹葉性寒味甘,擅長清熱除煩、利尿解毒,並能清泄心火,使心氣平和。

兩者搭配,一方面可中和黑豆的溫性,避免燥熱上火,另一方面則可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豆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壅毒攻心,煩熱恍惚」。

  1. 壅毒攻心:指體內熱毒、痰濕或氣血瘀滯,上擾心神,導致心胸煩悶、氣機不暢,甚則神志異常。
  2. 煩熱恍惚:指因熱邪內擾而出現心煩燥熱、精神不寧、思緒散亂之症,常見於熱病後期或陰虛火旺者。

此方以清熱解毒、養陰安神為主要方向,適於熱毒內蘊或陰虛生熱之證。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特性

  1. 黑豆(3合)

    • 性味:甘,平。
    • 傳統功效: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養血祛風。《本草綱目》載其能「解百藥毒,下熱氣」。
    • 作用原理:藉其甘平之性,既能清解熱毒,又可滋養陰血,緩解熱毒傷陰之煩渴。
  2. 淡竹葉(50片)

    • 性味:甘、淡,寒。
    • 傳統功效:清心除煩、利尿通淋。《本草備要》言其「涼心緩脾,消痰止渴」。
    • 作用原理:清心降火,導熱下行,從小便而解,尤其擅治心胃熱盛之煩躁。
  3. 枸杞莖葉(5兩,切)

    • 性味:苦、甘,涼。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明目止血。《食疗本草》稱其「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
    • 作用原理:枸杞葉(天精草)兼能清熱與滋陰,助黑豆養陰,協淡竹葉瀉火。

(二)配伍邏輯與方義

  1. 清熱與養陰並行

    • 淡竹葉清瀉心胃之火,黑豆滋陰解毒,二者一瀉一補,針對熱毒傷陰之病機。
    • 枸杞葉既能助淡竹葉清熱,又可輔黑豆養陰,使火降而陰不傷。
  2. 導熱下行

    • 淡竹葉利尿,使熱邪從小便出;黑豆利水,協同淡竹葉分消熱毒。
  3. 調和脾胃

    • 全方甘淡平和,煮羹服用易於吸收,兼顧脾胃運化功能,避免苦寒傷胃。

(三)推論可能功效

除原載主治外,此方可能延伸用於:

  • 熱病後期餘熱未清,見口乾、尿赤、眠差者。
  • 心火上炎之輕症口瘡、小便短黃。
  • 陰虛體質者日常調養,預防虛火上擾。

三、總結

此方以「清熱不傷陰,瀉火兼養血」為核心,通過淡竹葉清瀉、黑豆滋養、枸杞葉調和,共奏解毒安神之效,體現中醫「標本兼顧」的組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黑豆3合,淡竹葉50片,枸杞莖葉5兩(切)。
以水2大盞煮2味,取1大盞,去滓,下枸杞葉,煮熟,入五味作羹,放溫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黑豆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黑豆3合,淡竹葉50片,枸杞莖葉5兩(切)。 主治:壅毒攻心,煩熱恍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