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苓散

香苓散

XIANG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苓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硃砂,作為一種重要的中藥材,主要成分為硫化汚鉛,具備良好的藥理特性。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平肝潛陽、清心安神的功效,因此在香苓散中加入硃砂,旨在改善方劑的整體療效。

香苓散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所引起的各類症狀,如腹脹、食少、乏力等。硃砂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提高清熱解毒的效果,還能增強安神鎮靜的作用,特別適應於因濕熱引起的情緒波動。這種方劑的設計考慮到了身體的整體狀況,透過多種成分的協同作用,實現了調和臟腑、緩解病症的目的。

因此,硃砂在香苓散中的使用,正是為了增強其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身體機能,達到更佳的治療成效。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選用適當的藥材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苓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香苓散之主治,古籍《普濟方》載其專治「男子婦人小便赤濁,諸藥不效者」。此症屬中醫「淋濁」範疇,其病機多因濕熱下注膀胱,或心火下移小腸,導致氣化失司、清濁不分,症見小便混濁色赤、排尿不暢,甚則澀痛。而「諸藥不效」一語,提示此方針對病程纏綿、他方難解之頑固性赤濁,結合其用藥配伍,推測其適應證當兼見心神不寧(如煩躁、怔忡)或氣陰兩傷之象。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方劑解析

香苓散由兩首古方合併加減而成:

  • 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作用:通過健脾運濕、通陽利水,調節膀胱氣化功能,解決濕滯下焦所致的小便不利。

  • 辰砂妙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山藥、茯苓、茯神、遠志、黃耆、人參、甘草、桔梗、木香、辰砂(朱砂)、麝香(原方或有,今多不用)。
    功效:益氣安神,固精止濁。
    作用:補益心脾、寧神定志,兼能攝精止遺,適用於心脾兩虛伴心神浮越之證。

2. 合方加減之用意

  • 協同增效
    五苓散偏重「通利」,針對濕濁之標;辰砂妙香散側重「固攝」,調補心脾之本。兩方合用,既分利濕濁以祛邪,又益氣安神以扶正,標本兼顧,尤適用於濕熱久羈、傷及氣陰之複雜病機。
  • 引經藥與輔助
    以天門冬、麥門冬煎湯送服,取其甘寒養陰、清心潤肺之性,既可防利水過度傷陰,又能助辰砂妙香散滋養心陰,緩解虛火擾動之煩躁。

3. 治療原理推導

  • 濕熱分消:五苓散之茯苓、澤瀉滲濕利尿,桂枝通陽化氣,使濕熱從小便而出,改善「赤濁」之標症。
  • 心神安定:辰砂(朱砂)清心鎮驚,遠志、茯神安神定志,解決心火亢盛或虛煩不寧對下焦的影響(心與小腸相表裏)。
  • 氣機調和:木香理氣醒脾,助五苓散運化水濕;人參、黃耆補氣固攝,防精微下泄(如蛋白尿或膏淋)。
  • 陰液顧護:天麥冬滋陰潤燥,制約朱砂之燥性,並防利水傷陰。

總結:方劑特色與臨床思路

香苓散之組方,體現「通澀並用」「心腎同調」之法,既承襲五苓散之經典利水結構,又融入安神固攝之品,適合濕熱挾虛、心神不寧之淋濁證。其用藥邏輯嚴密,以分消濕熱為先,輔以養心健脾,佐使甘潤防燥,對遷延性泌尿系炎症或功能紊亂(如現代醫學之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具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辰砂妙香散。
上和勻,用天門冬、麥門冬(去心)煎湯,空心調服1大錢,每日3次。當頓愈。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香砂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小便顏色偏黃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腹瀉多痰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香苓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五苓散、辰砂妙香散。 主治:男子婦人小便赤濁,諸藥不效者。

香苓散, 出處:《杏苑》卷四。 組成:香薷1錢5分,黃連(薑汁制,炒)5分,白扁豆5分,厚朴5分(薑炒),甘草5分,豬苓7分,澤瀉7分,赤茯苓7分,白朮7分,官桂3分。 主治:中暑霍亂,吐利交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