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膏鼠粘子散
SHI GAO SHU ZHAN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奇效良方》卷二十四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寒 (0.23)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50%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鼠粘子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鼠粘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石膏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治療目的。
- 燥濕止瀉: 石膏還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鼠粘子散中可能包含一些潤腸通便的藥材,石膏可以平衡藥性,防止過度潤滑,避免腹瀉等副作用。
石膏鼠粘子散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牛蒡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並減輕因熱毒所致的紅腫疼痛。
-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 牛蒡子具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的作用,對於因風熱上擾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石膏鼠粘子散中加入牛蒡子,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的功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膏鼠粘子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偏正頭疼,連睛疼」,意指無論偏頭痛或前額正中央之頭痛,且疼痛牽連至眼周睛明部位者。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疼痛多與風熱上攻頭目、陽明經氣壅滯有關,屬外感風熱或內生鬱熱所致。以溫酒或茶清送服,酒助藥勢上行頭面,茶清則可清熱降火,兼顧外邪與內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膏(生用)
- 性味辛甘大寒,專入肺胃二經,善清瀉陽明經實熱。《醫學衷中參西錄》稱其「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頭面為陽明經所過,石膏可直折上炎之火,緩解頭目脹痛,尤其對伴隨面赤、煩渴之熱象者效佳。
鼠粘子(牛蒡子,炒用)
- 性味辛苦寒,歸肺胃經,炒後緩其寒滑之性。《本草綱目》載其能「消風熱腫毒,利咽膈,散諸瘡瘍之毒」。其辛散苦降之性,既可外散風熱,又能內泄熱毒,與石膏協同清熱透邪。且牛蒡子具上行之勢,《藥性論》指出其「除風傷…明目」,恰對頭目連睛之痛。
三、配伍思維
- 清散並行:石膏偏重清泄裡熱,鼠粘子長於疏散風熱,二者相配,裡熱得清,外邪得散,標本兼治。
- 經絡靶向:兩藥皆歸陽明經,陽明經氣通降則頭面熱脹自消。尤其「連睛疼」與足陽明經「起於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的循行相關(《靈樞·經脈》),二藥協力疏通經絡鬱熱。
- 動靜相濟:石膏質重沉降,鼠粘子輕清上浮,一降一升,調暢氣機,防寒涼冰伏邪氣。
結論
此方簡潔而力專,針對陽明風熱上攻頭目之證,通過清熱透邪、疏通經氣以止痛。其組方體現「輕可去實」之旨,以輕清之品調和氣機,契合「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後用溫酒或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鼠粘子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四。 組成: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 主治:偏正頭疼,連睛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