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必勝散

解毒必勝散

JIE DU BI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50%
肺經 50%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必勝散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其解毒消腫、清熱利咽的功效。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乳癰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在解毒必勝散中,牛蒡子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解毒消腫、清熱利咽的作用,有效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毒必勝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用於「瘡疱將出,未能勻遍透肌」,即瘡疹(如天花、麻疹等)初發時,疹毒未完全透發至肌表,或分布不均勻之證。透過宣透肌表、疏風清熱,助邪毒外達,以減緩熱毒內鬱所致之併發症。古籍《聖濟總錄》稱「必勝湯」,《幼幼新書》作「必勝散」,皆用於小兒痘疹、瘡毒初起階段。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1. 牛蒡子(炒熟)

    • 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
    • 核心功效
      • 宣肺透疹:辛散苦泄,能開泄肺氣、透發疹毒,尤擅治痘疹初期不透。
      • 清熱解毒:性寒可解熱毒,適用於熱毒鬱結之瘡疹。
      • 炒用意義:炒後減其寒滑之性,兼顧護脾胃,更利於小兒服用。
  2. 荊芥穗(煎服時加入)

    •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 配伍作用
      • 疏風解表:助牛蒡子宣散外邪,開皮毛以促疹毒外透。
      • 輕揚上行:穗部氣味清輕,尤善透達頭面肌膚,改善疹出不暢。
      • 調和寒溫:其微溫之性可稍制牛蒡子寒涼,防過於沉降。

三、治療原理與方義解析
此方以「輕清宣透」為核心,針對瘡疹初期「毒鬱肌表」之病機:

  • 透邪外達:牛蒡子與荊芥相配,一寒一溫,共奏疏風透疹之效,使內蘊熱毒從肌表散發。
  • 清解兼顧:牛蒡子清熱解毒,荊芥穗宣散邪氣,既防熱毒內陷,又促疹點勻布。
  • 簡潔配伍:僅兩藥相佐,符合小兒用藥「力專效捷」之則,避免過劑傷正。

四、同方異名之應用
《聖濟總錄》以「必勝湯」名,強調煎服之湯劑形式;《幼幼新書》稱「必勝散」,突顯其散劑便於調服,均體現此方於不同臨床場景之靈活運用,然核心機理不離「透疹解毒」。

總結
《解毒必勝散》以牛蒡子為主、荊芥為輔,結構簡練而切中痘疹初起之關鍵病機,展現中醫「輕可去實」與「給邪出路」的治療思維,適用於表氣不暢、熱毒未熾之證候。

傳統服藥法


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熟)。
上為細末。
每服1錢,入荊芥二穗,水1盞,同煎,至7分,放溫與服;如瘡疹已出,更與服亦妙。
必勝湯(《聖濟總錄》)卷一六九)、必勝散(《幼幼新書》卷十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必勝散,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熟)。 主治:瘡皰將出,未能勻遍透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