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針散

ZAO JIA ZH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28%
大腸經 21%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針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消腫止痛: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
  2. 活血化瘀:皁莢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利於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皁莢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皁莢針散中加入皁莢,正是利用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特性,以達到治療目的。

皁莢針散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針對皮膚感染、化膿、潰瘍等症狀,與皁莢針散中的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疏散風熱,通絡止痛: 牛蒡子亦可疏散風熱,通絡止痛,對風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皁莢針散中,牛蒡子可協同其他藥物,改善皮膚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

主治功效


皂莢針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古文記載,皂莢針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毒瘰癧,包含小兒瘰癧腫硬。

功效分析與治療原理

從組成成分和古代醫書的記載來看,皂莢針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如下:

1. 清熱解毒

  • 牛蒡子(惡實):在《太平聖惠方》中被稱為牛蒡子,其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能夠針對風毒之邪侵襲人體所導致的熱毒症狀進行治療。

2. 消腫散結

  • 皂莢針:根據《聖濟總錄》和《太平聖惠方》的記載,皂莢針在此方劑中佔據主要地位。皂莢針,即皂莢的棘刺,很可能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作用。雖然古籍中未直接寫明,但從其用於治療瘰癧(淋巴結腫大)可以推測其具有此功效。
  • 協同作用:皂莢針與牛蒡子合用,一者清熱解毒,一者消腫散結,共同作用於瘰癧之病灶,達到消散腫塊的效果。

3. 祛風通絡

  • 風毒:古文多次提及「風毒」,提示瘰癧的發生與風邪有關。皂莢針和牛蒡子可能都具有一定的祛風作用,通過祛除侵襲經絡的風邪,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4. 用藥方法

  • 劑型:《聖濟總錄》中記載將藥物製成丸劑,方便服用。
  • 送服方式:用鹽湯或醋湯送服,可能意在引藥入經,增強療效。鹽湯可能取其鹹味入腎經,醋湯可能取其酸味入肝經,而瘰癧多發生於頸部,與肝腎經絡關係密切。

總結

皂莢針散主要通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祛風通絡的功效,來治療風毒所致的瘰癧。其配伍精簡,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然而,由於缺乏更詳細的藥理研究和臨床驗證,其具體作用機制和療效仍需進一步探討。

傳統服藥法


皂莢針1鬥(不生子者),牛蒡子半斤。上取皂莢針於盆中燒,候火盛時,撒牛蒡子於火中,候煙欲盡,以盆合之,冷定,為末。
每服3錢,空心以井花水調下。良久利下惡物,如膠糖,水斷根本。利於補治,3-5日只可吃軟粥飲。小兒每服1錢,日3服。
(原書卷丸十)。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皂針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針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皂莢針1鬭(不生子者),牛蒡子半斤。 主治:風毒瘰癧。小兒瘰癧腫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