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蓮散
SHI L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蓮散」方劑中包含「石蓮」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清熱解毒: 石蓮性寒,味甘,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古代醫學典籍中,石蓮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外傷出血等症,故而被列入石蓮散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二、滋陰潤燥: 石蓮亦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能改善因熱毒傷陰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在石蓮散中,石蓮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石蓮散主治「噤口痢」,即痢疾患者因濕熱邪毒藴結腸胃,導致嘔惡不食、口噤難開之重症。此症多因痢疾日久,脾胃虛敗,或熱毒上攻,胃氣失和所致。石蓮散以單味石蓮為方,取其清熱化濕、醒脾開胃之力,助患者復進飲食,緩解危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選取與炮製
- 石蓮(蓮實成熟後沉水者,又名「甜石蓮」)性味甘苦澀平,傳統認為其能清心除煩、健脾止瀉。《本草綱目》載其「治噤口痢」,蓋因其苦能燥濕、甘能補脾、澀能固腸,兼具清熱之效。
- 生用與炒用之別:原方強調「不炒」,保留石蓮清熱之性;《醫統》改為「微炒」,或為減其寒性,兼顧脾胃虛弱。生用偏清熱,炒用偏健脾,然核心功效皆在「開噤」。
方劑配伍與服法
- 單方獨進:石蓮獨用,無他藥輔佐,顯其藥性專一,直中病機。
- 陳米飲送服:陳米(久儲之米)炒香或煮汁,能和中養胃、止瀉護腸,助石蓮藥力達於中焦,避免苦寒傷胃。
作用機理推論
- 清熱解毒:石蓮含生物鹼、鞣質等成分,可抑制腸道病原菌,減輕濕熱毒邪。
- 醒脾開胃:其芳香微苦之性,能刺激胃氣復甦,緩解嘔逆拒食。
- 澀腸止痢:鞣質成分收斂腸黏膜,減少分泌,改善下痢症狀。
治療邏輯
噤口痢病機關鍵為「邪滯胃腸,升降失常」,石蓮散通過「清熱—化濕—醒脾」三部曲,標本兼顧:- 治標:清腸中濕熱以止痢,開胃氣以進食。
- 治本:健脾固腸,防正氣潰敗,為後續調治奠定基礎。
三、總析
此方體現古代「藥簡力專」之思維,針對噤口痢「虛實夾雜」特性,以石蓮一物雙調清補,輔以陳米顧護胃氣,契合「急則開噤,緩則調脾」之治痢原則,反映中醫「以食助藥」的服餌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石蓮不以多少(不炒,剝去殼)。將肉並心研為細末。
每服2錢,陳米飲調下。
(《瘴瘧指南》卷下)。《醫統》引本方「石蓮微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蓮散, 出處:《百一》卷六引孟公實方。 組成:石蓮不以多少(不炒,剝去殼)。 主治:噤口痢。
石蓮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石蓮心30枚(炒令黃),浮萍1分。 主治:小兒熱渴久不止。
石蓮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蓮蕊、石蓮肉、芡實、人參、麥門冬、茯神、遠志、甘草。 主治:遺精。
石蓮散,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蓮肉(去心,炒)。 主治:小兒噤口痢,因服澀住藥太過,傷損胃氣,聞食口閉,四肢逆冷。
石蓮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石蓮不拘多少(去皮,用沙糖炒過)。 主治:小兒臟寒泄瀉,下利純白,腹中絞痛,虛氣脹滿,手足逆冷。
石蓮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二引《婦人經驗方》。 組成:石蓮肉(炒)1兩半,白茯苓1兩,丁香半兩。 主治:産後胃寒咳逆,嘔吐不食,或腹作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