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貼頂膏中含有蓖麻子,主要原因有二:
- 消腫止痛: 蓖麻子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油脂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減輕頭部疼痛和炎症,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部疼痛、頭風、頭暈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驅風散寒: 蓖麻子性溫,能驅風散寒,對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頭部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貼頂膏中加入蓖麻子,可發揮消腫止痛、驅風散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頭部不適。
貼頂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風散寒: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貼頂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杏仁能疏散風寒,緩解頭痛,並有助於鼻腔通暢。
二、潤肺止咳: 杏仁能潤肺止咳,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咳嗽症狀。貼頂膏中加入杏仁,可有效緩解因感冒引起的呼吸道不適,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總之,杏仁在貼頂膏方劑中,起到了疏風散寒、潤肺止咳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部不適。
貼頂膏中添加川芎,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散風止痛的功效。貼頂膏常用於治療頭痛、頭暈、風寒感冒等症,而川芎能夠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血管痙攣,減輕疼痛,並能驅散風寒,達到治療效果。此外,川芎還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改善頭昏腦漲、精神不振等症狀。因此,川芎成爲貼頂膏的重要組成部分,爲其療效提供了保障。
貼頂膏中添加松香,主要原因如下:
- 黏著性強:松香具有良好的黏著性,可以將藥物牢固地黏附在頭皮上,延長藥物作用時間,使藥效更顯著。
- 促進藥物吸收:松香的油脂成分可以促進藥物穿透皮膚,提高藥物吸收率,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松香還有止痛、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療頭部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貼頂膏》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頭旋腦悶,鼻塞眼運」,即現代所稱的眩暈、頭部昏沉、鼻塞不通及視物旋轉等症狀。其應用結合灸法(先灸百會穴三壯),再外敷藥膏,透過局部刺激與藥物滲透,引導「膿血出」為效驗標誌,屬古代「發泡療法」之一,旨在開竅通絡、祛風散邪。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功效
- 蓖麻子:辛甘平,有毒,擅長「通竅拔毒」。其油脂滲透力強,古代多用於外敷引邪外出,如《本草綱目》載其能「治偏風不遂、口眼喎斜」。
- 杏仁:苦溫,能「宣肺散風」,利氣開塞。其油脂潤膚,助藥物吸收,兼緩和蓖麻子刺激性。
- 食鹽:鹹寒,外用可「軟堅散結」,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引邪外出之力。
- 芎藭(川芎):辛溫,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改善頭部氣血瘀滯。
- 松脂:苦甘溫,具「祛風燥濕」之效,黏附成膏,固定藥性,兼緩和刺激。
配伍邏輯
- 通竅為主:蓖麻子、杏仁均含油脂,穿透皮膚力強,輔以食鹽軟堅,共奏「開竅透邪」之功。
- 引邪下行:結合灸百會穴(諸陽之會)升提陽氣,再敷藥導滯,形成「先升後降」之勢,調和頭部氣機。
- 發泡效應:古代認為敷藥後「膿血出」為邪有出路,類似現代發泡療法的刺激作用,可能通過局部微損傷激活免疫反應,改善頭部循環。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外用機理可能在於:
- 物理刺激:藥物透過皮膚滲透,引發局部充血或輕度發炎,促進頭部气血流通,緩解「腦悶」瘀滯。
- 經絡傳導:百會穴屬督脈,敷藥後藥性隨經絡上行,協同川芎引藥至頭面,驅風邪、通鼻塞。
- 油脂潤導:蓖麻子與杏仁油脂緩解鼻腔與頭面乾燥,改善「鼻塞眼運」之不適。
總結
《貼頂膏》以「外治透邪」為核心,結合灸法與藥膏,針對頭面風邪壅滯、氣機不暢之證。其組成側重通竅、散風、引滯,體現中醫「外治內效」的治療思路,然具體應用仍需依證斟酌。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去殼,研)、杏仁(去皮,研)、食鹽、芎藭(為末)、松脂(研)各等分。
先搗食鹽,次下四味杵勻,即塗於臘紙上。
有病者先灸百會3壯訖,將臘紙藥於灸處貼之,每日1易,得膿血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貼頂膏為外用藥,不可內服。
- 貼頂膏使用前,應先將患處清洗乾淨。
- 貼頂膏使用後,應避免接觸眼睛。
- 貼頂膏使用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