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參丸

紫參丸

ZI C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4%
小腸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8%
胃經 8%
膽經 8%
腎經 6%
大腸經 6%
心包經 4%
脾經 2%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紫參丸中包含紫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氣養陰,滋陰潤燥: 紫參性涼,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補氣養陰、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氣陰不足導致的虛熱、口渴、咳嗽、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燥熱引起的皮膚乾燥、便祕等問題。

二、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紫參丸中包含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等,與紫參共同作用,可以增強補氣養陰的效果,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紫參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有顯著療效。

紫參丸以紫參為君藥,補氣養血,但若患者體內濕熱較重,則單用紫參難以奏效。苦參的加入,則可協同紫參清熱利濕,消腫止癢,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紫參丸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紫參丸的主要功效為滋陰補腎、清熱解毒,而連翹的加入,可以輔助其清熱解毒,並可防止滋陰藥物過於滋膩,導致脾胃虛弱。此外,連翹亦可起到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紫參丸方劑中包含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丹參性涼,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紫參丸中常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心脈不通、疼痛等症狀,丹參能有效改善血流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改善心脈功能的效果。
  2. 涼血解毒:紫參丸中可能因熱毒內蘊而引起的心煩、口渴、面赤等症狀。丹參具備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症狀,使患者恢復健康。

紫參丸中加入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紫參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輕粉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療效。
  2. 引藥下行:輕粉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紫參丸中,輕粉可引導其他藥材下行至瘡瘍部位,促進消腫散結。

然而,輕粉有毒性,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紫參丸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通開竅,可提振心神,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與紫參補氣養血之效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

2. 行氣活血: 麝香芳香通竅,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配合紫參補血養血,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因此,紫參丸中添加麝香,不僅可增強藥效,更可提升治療效果。

紫參丸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濕化濁:滑石性寒滑利,能利水滲濕,並可將體內濕濁之氣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濕邪困阻之症狀。紫參丸常用於治療熱病、痰熱咳嗽等病症,滑石可輔助清熱化痰,促進藥效發揮。
  2. 保護胃腸:滑石能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藥物直接刺激胃腸道黏膜,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參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熱毒瘰癧,腫痛已破,出膿水」,此症屬熱毒熾盛、瘀腐成膿之證。瘰癧多因痰火鬱結、氣血瘀滯所致,其膿水外潰顯示熱毒已腐蝕血肉。紫參丸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為主,兼收活血排膿、殺蟲止癢之效,故能治癒潰後膿血不盡、肛邊瘙癢(或鼠瘻久不癒)之症。方後注言「4日癢止,8日膿盡,60日根除」,顯示其針對慢性潰瘍性瘡瘍的漸進療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清熱解毒,涼血散結

    • 紫參、貫眾:紫參(現代或指丹參或拳參)清熱涼血、散瘀消腫;貫眾善解熱毒,兼殺蟲,合用可清解內蘊之熱毒。
    • 雷丸、亂髮灰:雷丸殺蟲消積,針對瘰癧可能合併之寄生蟲或腐毒;亂髮灰(血餘炭)止血化瘀,助斂瘡生肌。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蟅蟲、虻蟲:虫類藥破血逐瘀,通絡散結,針對日久瘀腐之膿血。
    • 豬蹄甲:傳統用其活血消腫,現代研究其含角蛋白或調節免疫,促進潰瘍癒合。
  3. 祛風燥濕,排膿生肌

    • 白芷、藁本:辛溫走表,祛風燥濕,兼排膿止痛,助膿毒外透。
    • 紫菀:宣肺氣以通調水道,間接助消痰結。
    • 秦艽、石南:祛風濕、清虛熱,秦艽尤善治瘡毒兼骨節熱痛。
  4. 潤燥與賦形佐使

    • 羊髓、豬脂:滋潤血肉,緩解燥烈藥性,助藥力黏附滲透(熱盛者以赤蜜代羊髓,取其清潤解毒之性)。

邏輯推論與配伍特點
全方以「清熱毒、破瘀血、殺虫止癢」為核心,蟲藥與植物藥相配,攻邪不避峻烈,佐以油脂潤養,體現「攻補兼施」之思維。其治療原理推測為:

  • 直接作用:清解熱毒以退腫,破血排膿以祛腐,殺蟲(如雷丸、虻蟲)以防繼發感染。
  • 間接作用:祛風藥(白芷、藁本)開腠理,助邪外透;羊髓、豬脂潤養潰瘍面,促進修復。
  • 適應症延伸:方中紫參、貫眾等對腸道濕熱(如痢疾)、皮膚癰瘡或亦有潛在療效,符合「異病同治」之法。

總結
紫參丸為古代外科治瘰癧潰後之專方,組方側重「清、破、斂」三法並行,針對熱毒瘀腐之病理環節,體現中醫「以通為補」的外證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紫參1兩,秦艽1兩,亂發灰1兩,紫菀1兩,厚朴(炙)1兩,藁本2兩,雷丸半升,白芷1兩,蟄蟲半兩(熬),貫眾3兩(去毛),豬後懸蹄甲14枚(炙),虻蟲半兩(去翅足,熬),石南半兩(炙)。
有人熱,可除羊髓,以赤蜜代。
上為末,以羊脊骨中髓合豬脂各半升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未食酒服,日再,亦可飲下,劇者夜1服。4日肛邊癢止,8日膿血盡,鼠乳悉愈,滿60日終身不復發,久服益善。
忌魚、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脫肛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紫參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紫參1兩,苦參半兩(銼),連翹1兩,丹參1兩,膩粉1分,麝香1分(細研),滑石1兩。 主治:散毒氣,令內消。主治:熱毒瘰癧,腫痛已破,出膿水。

紫參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紫參2兩,甘草(炙)2兩,桔梗2兩,五味子半兩,阿膠(炒作珠子)半兩,桂(去粗皮)2錢,烏梅肉2錢,杏仁(湯浸,去皮尖,麸炒)2錢。 主治:遠年日近咳嗽,諸藥不效者。

紫參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小品方》。 組成:紫參1兩,秦艽1兩,亂發灰1兩,紫菀1兩,厚朴(炙)1兩,藁本2兩,雷丸半升,白芷1兩,(庶蟲)蟲半兩(熬),貫眾3兩(去毛),豬後懸蹄甲14枚(炙),虻蟲半兩(去翅足,熬),石南半兩(炙)。 主治:五痔,大便肛邊清血出;脫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