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粉散

定粉散

DING F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胃經 20%
大腸經 17%
肺經 10%
心經 10%
腎經 7%
小腸經 7%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粉散中加入絲瓜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絲瓜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其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絲瓜葉能清熱解毒,對外感風熱、咽喉腫痛、濕疹、瘡瘍等病症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消腫止痛:絲瓜葉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乳腺炎等病症。

因此,定粉散中加入絲瓜葉,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定粉散]的組成中包含[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輕粉能夠有效地去除體內的風毒,減少由風毒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疔疖。在[定粉散]中,輕粉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效果,有助於改善由皮膚問題引起的紅腫疼痛,但使用時需注意其潛在的副作用。

中藥方劑[定粉散]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燒灼、解毒的作用。雄黃能夠有效地處理一些由毒素引起的病症,如皮膚病、腫脹等。在[定粉散]中,雄黃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但由於其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主治天疱瘡
    天疱瘡為古代皮膚瘡瘍病名,特徵為皮膚起水疱、糜爛流膿,多與濕熱毒邪蘊結肌表有關。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收斂燥濕為原則,針對瘡面糜爛、滲液等症狀。

  2. 外治特性
    方中藥物皆為外用,直接作用於瘡面,以「調搽」方式使藥力滲透,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透過局部用藥調和氣血、祛邪生肌。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定粉(火煅為末)

    • 定粉即鉛粉(鹼式碳酸鉛),火煅後增強收斂殺蟲之效。
    • 古代用於瘡瘍潰爛,可乾燥瘡面、減少滲液,但火煅後可能降低毒性,更適合外用。
  2. 臣藥:絲瓜葉汁

    • 絲瓜葉性涼,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
    • 搗汁調藥,既能緩解礦物藥的燥烈,又能助君藥清解瘡毒,並作為溶媒使藥粉附著患處。
  3. 佐藥:輕粉(氯化亞汞)、雄黃(硫化砷)

    • 輕粉:攻毒殺蟲,針對瘡瘍腐肉及濕毒。其燥濕之力可協同定粉收斂瘡面。
    • 雄黃:解毒殺蟲,善治癰疽疔瘡,抑制瘡毒蔓延。
  4. 配伍邏輯

    • 礦物藥與植物藥結合:定粉、輕粉、雄黃性烈,以絲瓜葉汁調和,既制其毒性,又增強清熱效果。
    • 標本兼治:定粉收斂治標(瘡面滲液),雄黃、輕粉攻毒治本(濕熱毒邪),絲瓜葉汁調和藥性並清熱。
  5. 治療原理

    • 透過「解毒殺蟲」抑制瘡毒,結合「收斂生肌」促進瘡面癒合,體現「清、消、斂」並用的外治理法。

綜論
此方以礦物藥為主,攻毒力強,適用於濕熱毒盛之天疱瘡。然其效關鍵在於藥物配伍與外用直達病所,符合古代皮膚瘍科「以毒攻毒」的治則,亦反映古人對礦物藥外用機制的經驗智慧。

傳統服藥法


定粉5錢(火煅為末),絲瓜葉(搗汁)半茶鐘,輕粉5分(為末),雄黃3錢。
將定粉、雄黃、輕粉共研細末,將絲瓜葉汁調搽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皮膚潰瘍、出血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膿痂疹天疱瘡

相同名稱方劑


定粉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定粉半兩(研細)。 主治:小兒痢渴不止。

定粉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五二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瓦粉1兩(炒),密陀僧4錢,烏魚骨1錢。 主治:小兒瀉痢,腸滑日久。

定粉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八。 組成:定粉5錢(火煅爲末),絲瓜葉(搗汁)半茶鍾,輕粉5分(爲末),雄黃3錢。 主治:天皰瘡。

定粉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鄭癒方。 組成:定粉2錢,龍骨2錢,黃丹(煅過)2錢,訶子3個(煨熟,取肉)。 主治:小兒疳痢、五色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