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膏子

大黃膏子

DA HUANG GAO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膏子」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由於大黃具有以下兩大特性:

  1. 瀉下通便:大黃為苦寒之藥,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能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泄,對於便祕、濕熱下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大黃膏子」中,大黃作為主要藥材,能夠有效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
  2. 清熱解毒: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在「大黃膏子」中,大黃能夠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大黃在「大黃膏子」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瀉下通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便祕、熱毒等疾病的有效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膏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黃膏子」主治「閨女經閉」,即未婚女子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導致的月經閉塞不行。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或寒凝血瘀所致,致使胞宮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瘀阻,月事難下。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此方僅由「大黃」一味藥組成,配合酒浸、醋熬的炮製方法,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1. 大黃的功效

    • 瀉下通瘀:大黃味苦性寒,主入血分,能「下瘀血,破癥瘕」(《神農本草經》),具有良好的活血通經作用。
    • 酒浸增效:以酒浸泡後焙乾,可增強其行散之力,酒性溫通,能助大黃活血化瘀,避免寒涼過度凝滯血脈。
    • 醋熬固效:醋味酸收,能引藥入肝經(肝主藏血,與月經密切相關),同時緩和大黃的瀉下之性,使其專注於化瘀通經。
  2. 劑型設計

    • 醋熬成膏:醋與大黃共熬,形成膏劑,既能緩釋藥性,又可直達血分,破除瘀滯。
    • 芡實大丸劑:丸者緩也,每次一丸,空腹以酒送服,既能漸消瘀血,又不傷正氣。
  3. 治療原理推演

    • 未婚女子經閉,多因肝鬱氣滯、血瘀內阻,大黃通過瀉下與活血雙重作用,疏通經脈,使瘀去新生,月事得通。
    • 酒與醋的配伍,一溫一斂,既助藥力,又防過瀉,體現古代「峻藥緩攻」的思路。

三、總結

「大黃膏子」雖單用大黃,但通過炮製與劑型設計,使其專注於活血通經,針對「閨女經閉」的氣血瘀滯病機,體現了中藥「簡而專」的用藥智慧。其核心在於「通瘀不傷正」,以酒、醋調和藥性,達到破滯行血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兩(酒浸,焙乾)。
上為末,以醋1碗,熬成膏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空心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膏子,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大黃4兩(酒浸,焙乾)。 主治:閨女經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