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沸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白沸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白礬的收斂作用可減少腸道水分流失,緩解腹瀉症狀。
- 清熱解毒: 白礬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白沸湯中加入白礬,可以加強方劑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熱毒蘊積所致的腹痛、痢疾等症。
白礬的應用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白沸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白沸湯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青黛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 涼血止血: 青黛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也有輔助治療效果。白沸湯中加入青黛,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疔瘡初發,毒氣在表,寒熱身痛」,屬中醫外科「疔毒」範疇,其病機為熱毒初蘊肌表,尚未深入血分或臟腑。症狀表現為惡寒發熱、局部紅腫疼痛,屬表證階段。
古代認為疔瘡乃「火毒結聚」,發病急驟,易走黃(毒邪內攻),故初起需速解表透毒,防其內陷。此方以「白沸湯」命名,強調其服用時需熱飲並覆被發汗,符合中醫「汗法」治療表證的原則,旨在通過開泄腠理,驅邪外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白礬(5錢):酸澀寒,能清熱解毒、燥濕斂瘡,外用多治癰腫疔毒,內服可祛痰消積。本方取其清熱消腫之效,直折火毒。
- 青黛(3錢):咸寒,歸肝經,清熱涼血、解毒消斑,善解熱毒壅盛之症。與白礬相配,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塚間貼背乾石灰(3錢):辛溫有毒,傳統用於燥濕殺蟲、止血蝕瘡。此處取其辛溫外透之性,助發散表邪,另可能借其收澀之性防毒邪擴散。
配伍邏輯
- 寒熱並用:白礬、青黛性寒清熱,石灰辛溫發散,形成「寒以制毒,溫以透表」的配伍,既解內蘊熱毒,又促邪從汗解。
- 毒藥攻毒:石灰有毒,與白礬、青黛同用,以「以毒攻毒」思路直折疔瘡火毒,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全方僅11錢,分次服用)。
- 外治內服結合:方中藥物多為外用之品(如石灰、白礬),內服取其速效,輔以「柳條攪水」可能象徵「通絡散結」,加強藥力流通。
治療原理
- 發汗透邪:服後覆被取汗,符合「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原則,借汗孔開泄引毒外散。
- 導毒下行:井花水性甘平偏涼,能清熱生津,柳條攪動或寓「通利」之意,助藥勢流轉。
- 後服蔥豉湯:蔥白、淡豆豉為解表經典藥對,加醋少許酸收以防過汗,既輔助發汗,又防傷正。
三、綜論
此方展現古代外科「表裡雙解」思維,針對疔瘡初起表證階段,以峻藥猛攻配合發汗,速祛毒邪。其組方特色在於:
- 重用解毒藥(白礬、青黛)直挫熱毒,佐石灰溫散,避免寒涼冰伏邪氣。
- 強調「汗法」與「毒藥」結合,體現「急症急治」的外科思路,然需精準把握劑量與時機。
傳統服藥法
白礬5錢, 青黛3錢, 塚間貼背乾石灰3錢。
上為細末,研至無聲為度,拌和令勻。
每服3錢,井花水半碗,柳條攪千百下,頓服之,厚衣蓋覆良久,再用蔥豉湯入醋少許,極熱服,少助藥力,得汗而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沸湯, 出處:《急救仙方》卷二。 組成:白礬5錢,青黛3錢,塚間貼背乾石灰3錢。 主治:疔瘡初發,毒氣在表,寒熱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