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自沸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寒濕內盛引起的腹瀉,白礬可以起到收斂止瀉、溫中散寒的效果。
-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病症。在自沸湯中,白礬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自沸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自沸湯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青黛可清熱解毒,降火消炎,緩解炎症反應。
- 活血化瘀: 青黛可活血化瘀,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自沸湯中常伴有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青黛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自沸湯中加入石灰,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促進藥性發揮: 石灰性寒,味辛,能引導藥物深入肌膚,加速藥效發揮。自沸湯多用於治療寒性疾病,石灰的寒性可有效抵消寒氣,使藥效更顯著。
- 改變藥性: 石灰與某些藥材配伍,可產生新的藥效。例如,石灰與一些苦寒藥物配伍,可減緩苦寒之性,增加藥物的溫和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刺激。
因此,自沸湯中加入石灰,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調節藥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自沸湯主治功效分析
自沸湯,出自《秘傳外科方》,主治疔瘡初起,伴有惡寒發熱、身體疼痛等表證。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自沸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發汗解表,散毒外出: 疔瘡初發之時,毒氣在表,表現為惡寒發熱、身痛等症狀。自沸湯通過發汗,使體內毒氣隨汗排出,從而達到解表散毒的目的。古文指出「疔瘡初發之時,必發寒熱身疼,此乃毒氣在表,當汗而解,自沸湯主之。」 以及「每服三錢,井花水半碗調,柳條攪千百下令勻,頓服之。厚衣蓋覆良久,用蔥豉湯入醋少許,極熱服,少助藥力,得汗而解。」 都表明自沸湯的發汗作用是其治療疔瘡初起的關鍵。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方中白礬收斂止血、解毒殺蟲;青黛涼血消腫、解熱退燒;石灰收斂固澀、燥溼化痰。三藥合用,除了輔助發汗,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針對不同階段的疔瘡,古文也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 初期: 以自沸湯發汗解表為主。同時,可外敷芙蓉葉或桑葉,以「散其血勿令血潮」。
- 後期(毒氣入裡): 若疔瘡初起未及時發汗,毒氣入裡,則需改用利藥,如雄黃丸,以「使內中毒氣下泄」。
此外,《傷寒廣要》中引用的紅白散和玄砂丹,也與自沸湯有相似之處,均用於治療熱證,且都使用了類似於「自沸湯」的冷水調服方式。這些方劑都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熱證、尤其是外感熱病初期,通過發汗或清熱解毒來達到治療目的的認識。
方劑組成分析
- 白礬(五錢): 收斂止血、解毒殺蟲,用於治療疔瘡的腫痛、潰爛。
- 青黛(三錢): 涼血消腫、解熱退燒,用於緩解疔瘡引起的紅腫熱痛。
- 塚間貼背干石灰(三錢): 收斂固澀、燥溼化痰,有助於瘡口的收斂和乾燥。
三藥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收斂止痛,是治療疔瘡初起的有效方劑。
總結:
自沸湯主要通過發汗解表、清熱解毒的原理,治療疔瘡初起伴有表證的患者。其方藥組成簡潔,針對性強,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疔瘡病機和治療方法的深刻認識。
傳統服藥法
白礬5分,青黛3分,冢間貼背乾,石灰3分。
上為細末,研至無聲為度,打和令勻。
每服3錢,井花水半碗調,柳條攪千百下令勻,頓服之。厚衣蓋覆良久,用蔥豉湯入醋少許,極熱服,少助藥力,得汗而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但不宜久服。
相同名稱方劑
自沸湯, 出處:《秘傳外科方》。 組成:白礬5分,青黛3分,冢間貼背乾,石灰3分。 主治: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