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膠散
BAI J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澹寮》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膠散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功效。白膠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瘡瘍,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抑制病情發展,預防感染加重。
- 滋陰生津:生地黃還具有滋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熱毒耗傷津液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提高患者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白膠散方劑中含有白膠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膠香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並能促進傷口癒合。
- 化痰止咳,行氣止痛: 白膠香亦具有化痰止咳、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痰熱壅肺、咳嗽痰稠、胸悶氣短等症狀,也能緩解胸痛、腹痛等疼痛。
白膠香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痰止咳的療效,故為白膠散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膠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吐血」,屬中醫血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吐血多與氣逆、火盛、陰虛或氣不攝血有關,病機涉及肺、胃、肝等臟腑功能失調。方中以白膠(即鹿角膠)為君藥,其性溫味甘,具補血止血之效,能「益陽固陰」,適用於虛寒性出血;搭配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扶正固本以攝血,半夏降逆和胃,秦艽清虛熱、通絡,紫葳(或紫菀)潤肺下氣,蔥白通陽散結。全方著重溫補止血,兼顧調和氣機,適合氣虛血弱或陽虛不攝所致的吐血。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白膠
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溫補精血而固澀,針對「血不歸經」之根本,炒黃後增強止血之效,符合「血見黑則止」的中醫理論。臣藥:人參、炙甘草
人參大補元氣,甘草和中,二者協同君藥補益脾肺之氣,氣足則能統血,從源頭減少出血。佐藥:半夏、秦艽、紫葳(紫菀)
- 半夏:降胃氣之逆,防止氣逆迫血上行,針對吐血常見的胃氣上沖病機。
- 秦艽:性微寒,可制約諸藥溫燥,清虛熱而不傷正,適合兼陰虛內熱者。
- 紫菀(若依《普濟方》):潤肺化痰,防肺絡損傷致咳血,或肺氣肅降失職影響血行。
使藥:蔥白
辛溫通陽,助氣血運行,並引藥入經,兼散寒邪,適合寒性出血或陽氣鬱滯之證。
全方配伍特點
以「補氣攝血」為主軸,兼顧「降逆和絡」。溫補與清潤並用,止血而不留瘀,補虛而不助火,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想。適用於虛證吐血,如勞倦內傷、氣不攝血,或陽虛血溢者;若實熱暴吐血證(如肝火犯胃)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白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 人參(去蘆頭)1兩, 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秦艽(去苗)1兩, 紫葳1兩, 甘草(炙微赤,銼)1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蔥白2莖,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方中紫葳,《普濟方》作「紫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膠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澹寮》。 組成:地黃汁1升2合,白膠香2兩。 主治:吐血。
白膠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組成:白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人參(去蘆頭)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秦艽(去苗)1兩,紫葳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主治:妊娠2-3月後,或時傷損,下血不止,繞臍疼痛,吐逆悶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