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香散

白丁香散

BAI DING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丁香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降逆:丁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白丁香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丁香在此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
  2. 行氣止痛:丁香亦有行氣止痛之效。白丁香散中加入丁香,可幫助行氣止痛,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疼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白丁香散中加入丁香,主要發揮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幫助緩解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

白丁香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白丁香散以治肺熱咳嗽為主,川貝母可配合其他藥物,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症狀。

二、 解毒消腫:川貝母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可以緩解白丁香散中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毒性反應,並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丁香散」由白丁香、貝母二味組成,其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疠風,眼中生胬肉」。以下從方劑分析與治療原理兩方面探討: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疠風」即大風病(類似現代麻風病),為風毒濕熱侵襲經絡所致,常伴隨皮膚潰爛、毛髮脫落及眼部病變。「眼中生胬肉」指目中瘀血壅滯或風熱上攻,導致眼瞼或白睛長出贅生組織(如翼狀胬肉)。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胬,針對風毒夾熱上攻眼目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丁香(麻雀糞):

    • 性味苦溫,歸肝、腎經,古代外用多取其「化積消胬」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積除脹,通咽利膈」,外用可散血消腫。其微細顆粒質地,能輕度刺激局部,促進胬肉代謝脫落。
  2. 貝母(川貝母或浙貝母):

    • 性微寒,味苦甘,擅長清熱化痰、散結消腫。《本草正》指出貝母「解熱毒,消痰核」。此處取其清熱散結之力,抑制胬肉增生,並緩解風熱上炎之紅腫。
  3. 配伍與劑型特點

    • 兩藥配伍,一溫一寒,共奏「辛散結滯、清熱消胬」之效。白丁香行氣活血以開鬱滯,貝母清熱軟堅以化痰結,輔以人乳汁(甘涼潤燥)調和,既能緩和白丁香之刺激性,又可滋潤眼目,防止燥烈傷陰。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局部外用,直接作用於眼表病變:

  • 物理作用:白丁香散末可能輕度摩擦胬肉表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與代謝。
  • 藥理作用:貝母所含生物鹼(如浙貝甲素)具抗炎效果,可減輕炎症反應;白丁香中的酶類成分或能分解異常增生組織。
  • 中醫理論:風毒熱邪壅滯目絡,以辛散溫通之白丁香開鬱,佐貝母清熱散結,標本兼顧,達「破結消胬」之效。

總結

「白丁香散」為古代針對風毒眼疾的外治方,其組方簡潔,以活血散結、清熱消胬為核心,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然古代用藥有其時代背景,現代應用需進一步考證其安全性與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白丁香、 貝母。
上為末。
入乳汁調,點眼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房腺體瘤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

相同名稱方劑


白丁香散, 出處:《癧瘍機要》卷下。 組成:白丁香、貝母。 主治:癧風,眼中生胬肉。

白丁香散, 出處:《瑞竹堂方》卷四。 組成:白丁香(雀兒糞也)2錢,黑丁香2錢,木香2錢,密陀僧3錢,硫黃3錢,訶子皮半錢,輕粉半錢。 主治:小兒、大人痞癖。

白丁香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三。 組成:白丁香14個(直者),石燕子1個(火煅,瘦者乃是雄),硫黃1皂子大,膩粉10個,密陀僧半兩,黑丁香21個。 主治:乳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