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肝湯

鎮肝湯

ZHEN G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16%
肺經 13%
脾經 13%
腎經 7%
胃經 6%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鎮肝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味甘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之功效。鎮肝湯常用於肝風內動,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等症,龍骨能平息肝陽上亢,鎮攝心神,緩解患者的不安、驚恐等症狀。
  2. 固本培元: 龍骨性寒,能收斂固澀,有助於固本培元,增強患者體質,使肝臟功能得以恢復。對於肝血不足,虛火上炎,導致頭暈目眩,心神不寧等症,龍骨能起到固本培元,緩解症狀的作用。

鎮肝湯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開竅醒神,化痰止嘔: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嘔之效。鎮肝湯多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神志不清、痰涎壅盛等症,石菖蒲可通過開竅醒神,使痰濁消散,達到清神定志之效。

二、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石菖蒲還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肝鬱氣滯可導致頭昏腦脹、胸悶脅痛等症,而石菖蒲能疏通肝氣,使鬱結之氣得以宣泄,從而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不適。

鎮肝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寧心,緩解肝鬱氣滯:酸棗仁味甘性平,入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肝止汗之效。肝鬱氣滯會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酸棗仁可通過安神寧心,緩解肝鬱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從而達到鎮肝的效果。
  2. 滋陰養血,調節肝腎功能:酸棗仁性平,能滋陰養血,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肝腎陰虛與肝鬱氣滯互為因果,酸棗仁滋陰養血,可有效調節肝腎功能,從而改善肝鬱氣滯的狀態。

鎮肝湯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石決明味甘鹹性寒,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肝陽上亢,可導致頭暈目眩、耳鳴、失眠等症狀。石決明可平息肝陽,使之潛伏下來,改善肝陽上亢所致的症狀。
  2. 清熱解毒:石決明亦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肝火旺盛、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石決明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不適。

因此,鎮肝湯中加入石決明,可發揮平肝潛陽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陽上亢、肝火旺盛等病症。

鎮肝湯中加入琥珀,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平肝熄風: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驚悸失眠、抽搐痙攣等症狀,琥珀能起到鎮靜安神、平息肝風的作用。
  2. 化瘀止痛: 琥珀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血瘀凝滯所致的脅肋疼痛、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琥珀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鎮肝湯中加入琥珀,可以起到平肝熄風、化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風內動、肝鬱氣滯等病症。

鎮肝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肝經熱盛、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症狀,青黛能有效清熱解毒,達到清肝瀉火的效果。
  2. 涼血止血:青黛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肝熱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出血症狀,青黛能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因此,青黛的加入對於鎮肝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鎮肝湯中加入磁石,主要是利用其鎮肝息風、平肝潛陽的功效。磁石性寒,味甘鹹,入肝經,能平抑肝陽上亢,鎮攝心神,對於肝風內動、頭暈目眩、神志不安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磁石還具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可以緩解因肝火上炎導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在鎮肝湯中加入磁石,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鎮肝息風、平肝潛陽的功效,達到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等病症的目的。

鎮肝湯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鎮肝湯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頭暈目眩、胸悶脅痛、嘔吐等症狀,而半夏可以降逆氣,止嘔吐,輔助肝氣疏泄,使氣機運行通暢。
  2.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鎮肝湯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化痰的藥物,如蒼朮、陳皮等,共同作用於痰濕阻滯,促進痰液的排出,改善氣機鬱滯的狀態,進而緩解肝鬱所致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兒科驚風治療範疇,主治「木旺致驚」及「小兒驚風」。其病機核心在於肝風內動,臨床表現多見抽搐、目竄、煩躁不寧,甚或神昏。中醫理論中,肝屬木,主筋,若肝陽亢盛化風,或熱極生風,則筋脈失養而發為驚厥。本方以「鎮肝」為名,強調平肝息風、安神定驚之效,尤其適用於小兒體質「肝常有餘」所致之驚躁證候。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重鎮潛陽,息風定驚

  • 生石決明(8錢):為主藥,質重沉降,直折肝陽上亢,清肝明目,針對肝風內動之本。
  • 煅龍骨(2錢)、煅磁石(1錢):輔助石決明鎮攝浮陽,磁石兼能益腎納氣,助潛陽息風。此三味共構「重鎮降逆」之基,符合「介類潛陽」的傳統思路。

2. 化痰開竅,安神寧心

  • 石菖蒲(5分)、薑半夏(1錢5分):化痰通竅,針對驚風常見的痰蒙清竅(如喉間痰鳴、神識不清)。菖蒲芳香開竅,半夏降逆化痰,合而化解「痰熱擾神」之標。
  • 竹茹:清熱化痰,兼和胃止嘔,協同半夏疏導中焦,阻斷痰生成之源。

3. 鎮驚安神,調和陰陽

  • 琥珀(1錢)、炒棗仁(1錢):琥珀鎮驚安神兼活血,棗仁養肝血、寧心神,二者調和肝之陰陽,緩解驚躁不安。
  • 青黛(5分,衝服):清肝瀉火,針對木旺化熱,助石決明清解肝經鬱熱。

4. 隨證加減:溫通陽氣

  • 桂枝、薑汁:針對「四肢逆冷」兼證,此為陽氣不達四末。桂枝通陽化氣,薑汁溫中散寒,使全方鎮肝不遏陽氣,體現「寒溫並用」之巧思。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鎮肝息風為主,化痰安神為輔」,契合「急則治標,標本兼顧」原則:

  1. 直接鎮壓肝陽:以金石介類藥重鎮,快速平息風動。
  2. 切斷病理鏈條:痰隨肝風上擾,故化痰以絕風痰互結之勢。
  3. 調神定志:通過安神藥物穩定心神,緩解驚嚇所致的精神不寧。

全方結構簡練,輕重有別(如石決明用量獨重),體現中醫「治驚先鎮肝,鎮肝必降火」的臨床思維,尤其適合小兒肝旺體質或外感熱病引動肝風之證。

傳統服藥法


煅龍骨2錢,石菖蒲5分,棗仁(炒)1錢,石決明(生)8錢,琥珀1錢,青黛5分(衝),煅磁石1錢,薑半夏1錢5分。
四肢逆冷,加桂枝4分,薑汁1匙沖服。
上加竹茹1團,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鎮肝湯具有鎮肝安神、熄風止痙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鎮肝湯, 出處:《醫方簡義》卷四。 組成:煅龍骨2錢,石菖蒲5分,棗仁(炒)1錢,石決明(生)8錢,琥珀1錢,青黛5分(衝),煅磁石1錢,薑半夏1錢5分。 主治:木旺致驚,兼小兒驚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