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補丹
ZHEN B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十六引《衛生家寶》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鎮補丹中含有禹餘糧,主要是因為其 辛溫解表、化濕止嘔 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禹餘糧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肺化飲、和胃止嘔 的功效。鎮補丹作為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導致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的方劑,而禹餘糧可溫補脾胃、化解寒濕,促進氣血生化,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虛寒體質,並 緩解嘔吐 等不適。
因此,禹餘糧的加入,既能 溫補脾胃,又能 化解寒濕、止嘔,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鎮補丹方劑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化痰通絡: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痙攣、化痰通絡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筋骨痺痛、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症狀,烏梢蛇能有效改善。
-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烏梢蛇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因此,在鎮補丹方劑中加入烏梢蛇,可起到祛風止痙、化痰通絡,以及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的雙重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鎮補丹方劑中含有石蓮肉,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石蓮肉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並止血止痛,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石蓮肉富含水分及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燥熱引起的口渴、便祕等症狀,石蓮肉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石蓮肉在鎮補丹方劑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以及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幫助患者更快康復。
鎮補丹方劑中包含龍骨,其作用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鎮靜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其能平息心火,安定心神,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補益腎氣: 龍骨入腎經,具補腎固精之功。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主骨骼,腎氣不足則易出現腰膝酸軟、頭昏耳鳴、遺精滑精等症狀。龍骨能補腎壯骨,改善上述症狀。
綜上所述,龍骨在鎮補丹方劑中扮演著鎮靜安神、補益腎氣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鎮補丹方劑中加入紫石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紫石英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
- 鎮驚安神: 紫石英還具有鎮驚安神的功效,能平息心神,改善失眠、心悸、多夢等症狀,對於熱病煩躁、神志不清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體而言,紫石英在鎮補丹方劑中,發揮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鎮補丹中加入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鎮心安神: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脾經,具有鎮心安神、降逆止嘔的功效。可平息心火,穩定心神,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鎮心安神之效。
- 降逆止嘔:代赭石可降胃氣,止嘔逆,適用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在鎮補丹中,可輔助其他藥材,緩解因心神不安或脾胃虛弱導致的噁心嘔吐。
鎮補丹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固澀: 赤石脂性寒,味澀,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汗之效。鎮補丹常用於治療脾腎虛寒、滑泄不止的症狀,赤石脂可以收斂固澀,減少腸胃蠕動,止瀉止汗,輔助藥效。
- 清熱解毒: 赤石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一些因熱毒引起的症狀,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赤石脂在鎮補丹中,既能起到收斂固澀、止瀉止汗的作用,又能清熱解毒,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鎮補丹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其寧心安神,養血補肝的功效。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肝經,能 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同時,酸棗仁亦有養血補肝之效,可改善因肝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問題。
鎮補丹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酸棗仁的加入正能有效緩解這些病症,起到鎮心安神、養血補肝的作用。
鎮補丹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並能有效消除瘀血腫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鎮補丹方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亦具活血化瘀功效,乳香的加入,能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鎮補丹中含有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能平定心神,治療心悸、失眠、驚恐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鎮心安神的作用。
- 解毒化瘀: 硃砂還具有解毒化瘀之效。可治療熱毒壅盛、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在鎮補丹中,硃砂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解毒化瘀的效果。
鎮補丹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心、脾、腎三經。其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可排除體內濕邪,改善水腫等症狀。同時,茯苓還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狀。
- 與其他藥材配伍增效:鎮補丹方劑中包含多味藥材,茯苓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可以互相增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茯苓與黃芪、白朮等藥材搭配,可以加強補氣健脾的效果;與丹參、川芎等藥材搭配,可以改善心血不足、心悸失眠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鎮補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要用於心氣勞傷,夜間少寐(即因心神過度耗損,導致夜間睡眠不安、難以入眠)。其針對心氣不足、心神失養,兼有虛火擾動或陽氣浮越之證,以寧心定志、收斂固攝為核心治法,適用於心悸、失眠、精神恍惚等症。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礦物類藥材(重鎮安神,固攝收斂)
- 禹餘糧、蛇黃、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白龍骨:
此類藥物多經煅燒、醋淬,增強其沉降之性,能鎮靜浮陽、收斂心神。《本草綱目》載禹餘糧「養心氣」,赤石脂「益精氣」,龍骨「安魂魄」,合用可固攝心氣,防止心神外越,改善虛性亢奮所致之不寐。 - 辰砂(朱砂):
直入心經,清心鎮驚,協同礦物藥強化安神之效。
- 禹餘糧、蛇黃、代赭石、紫石英、赤石脂、白龍骨:
養心健脾類(補虛安神)
- 石蓮肉、酸棗仁、白茯苓:
石蓮肉健脾固精,酸棗仁養肝血、安心神(炒用增其收斂之性),茯苓健脾滲濕以助心氣生化,三者共奏補益心脾、滋養陰血之功,解決心氣勞傷之本。
- 石蓮肉、酸棗仁、白茯苓:
行氣活血藥(調和氣血)
- 乳香:
少量用之,取其辛溫通散之性,既能活血定痛,又可防礦物藥過於壅滯,助氣血調和而神自安。
- 乳香: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結構以「重鎮收攝」為主、「補養心脾」為輔,體現「標本兼治」思路:
- 治標:透過大量礦物藥沉降浮陽、斂攝心神,迅速改善失眠、心悸等陽氣外越之症。
- 治本:以蓮肉、棗仁、茯苓補益心脾,鞏固氣血生化之源,助心神得養。
- 佐使配合:乳香活血防滯,棗肉為丸甘緩和中,蓮心湯送服增強清心之效,夜間用酒或棗仁湯引藥入陰分。
適用證候特點
- 主證:虛煩不寐、易驚悸、精神疲憊,或伴輕微盜汗、舌淡紅少苔。
- 病機:心氣虛耗,陰不斂陽,神不守舍。此方尤適於虛中夾實(虛為主,兼輕微浮火)之證,若純虛或熱盛者需加減化裁。
總體而言,【鎮補丹】之組方嚴謹,重鎮與補養並行,契合「勞者溫之,散者收之」之旨,為古代治療心氣勞傷失眠的典型配伍。
傳統服藥法
禹餘糧(燒赤,醋淬3-5遍,別研)1兩,蛇黃(燒赤醋淬3兩遍,甘鍋內燒之,別研)半兩,石蓮肉1兩(硬者,炒,去皮,稱末),白龍骨1兩(別研),紫石英1兩(燒過,別研),代赭石3錢(燒過,別研),赤石脂1兩(別研),酸棗仁半兩(去皮),乳香1錢(別研),辰砂1錢,白茯苓半兩。
常服寧心定志。
上為細末,和勻,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蓮心煎湯送下,不拘時候;如夜不睡,以乳香暖酒服;不吃酒者,煎棗仁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鎮補丹具有安神定志、養心益氣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補丹, 出處:《普濟方》卷十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禹餘糧(燒赤,醋淬3-5遍,别研)1兩,蛇黃(燒赤醋淬2-3遍,甘鍋內燒之,别研)半兩,石蓮肉1兩(硬者,炒,去皮,稱末),白龍骨1兩(别研),紫石英1兩(燒過,别研),代赭石3錢(燒過,别研),赤石脂1兩(别研),酸棗仁半兩(去皮),乳香1錢(别研),辰砂1錢,白茯苓半兩。 主治:常服寧心定志。主治:心氣勞傷,夜間少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