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根湯

土瓜根湯

TU GUA G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腎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土瓜根湯以「土瓜根」為主要藥材,其乃因土瓜根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

土瓜根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其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熱毒所致之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利尿消腫之效,則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因此,土瓜根湯以土瓜根為主要藥材,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藥性,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土瓜根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土瓜根性寒,亦能清熱解毒。兩者合用,能加強清熱涼血的效果,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
  2. 活血化瘀:牡丹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土瓜根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兩者合用,能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土瓜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土瓜根性涼,味甘,入肺、脾經,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作用。兩者相配,可協調藥性,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血活血,適用於血虛氣弱、熱毒傷絡所致的各種病症。
  2. 促進藥效:當歸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土瓜根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土瓜根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疝氣,腹中弦起,右陰偏大,夜微發熱,脈細而數」,屬肝經鬱熱、血瘀阻絡所致之疝證。其特徵包括:

  1. 局部氣滯血瘀:腹中弦起、右陰偏大,乃肝經循行部位氣血不暢,經脈瘀阻,發為疝腫。
  2. 陰分伏熱:夜間微熱、脈細而數,提示陰血不足,鬱熱內生,熱邪擾動營血。
  3. 病位在肝經:足厥陰肝經環陰器、抵少腹,疝氣偏右、脈細數,符合肝鬱化熱、血絡瘀滯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土瓜根(王瓜根)

  • 功能:清熱消腫、活血通經,《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
  • 作用:直入肝經血分,散局部瘀結,兼清血分伏熱,針對疝氣腫痛及夜熱。

2. 牡丹皮

  • 功能:涼血散瘀,《本草綱目》謂其「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 作用:清肝經血熱,活血消癥,助土瓜根解鬱熱、化瘀滯,改善脈數、夜熱。

3. 當歸

  • 功能:補血和血,《醫學啟源》言其「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甘溫能和血」。
  • 作用:養肝血以潤絡,兼防土瓜根、丹皮活血過燥,調和血分虛實。

配伍邏輯

  • 清熱活血為主:土瓜根、牡丹皮相須為用,清血熱、化瘀阻,標本兼治。
  • 補血為輔:當歸佐制二者辛散之性,補而不滯,契合「脈細」之陰血不足。全方以通為補,肝經氣血調達則疝腫自消。

綜論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肝經血熱瘀結之疝證,透過「涼血散瘀、養血通絡」雙向調節,體現中醫「疏通肝絡、調和營血」的治疝思路,尤宜於兼見陰虛內熱之體質。

傳統服藥法


土瓜根、牡丹皮、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水7分,同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疝氣、腹中弦起、右陰偏大、夜微發熱、脈細而數等症狀,但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口乾口渴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土瓜根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土瓜根、牡丹皮、當歸各等分。 主治:疝氣,腹中弦起,右陰偏大,夜微發熱,脈細而數。

土瓜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土瓜根半兩,甘草(炙)半兩,豉半合。 主治:傷寒後,毒氣上攻,津液燥少,大渴引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