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珍珠黃金丹長藥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味酸,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止瀉生肌之效。珍珠黃金丹長藥多用於治療內傷出血、咳嗽咯血等症,五倍子可輔助藥物發揮止血作用,減輕出血症狀。
- 抗菌消炎: 五倍子含有鞣質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病菌生長,防止感染。珍珠黃金丹長藥中可能含有其他易引發感染的藥材,加入五倍子有助於控制感染,提高療效。
珍珠黃金丹長藥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硫磺,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和功能。硫磺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成分,主要用於排毒和驅邪。在方劑中,硫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有助於清除體內的垃圾和毒素,因此對改善肌膚質地和增強整體健康有正面效果。
此外,硫磺具有抗菌和消炎的特性,可以有效抵抗某些病原體,減少感染的風險,這對於一些由於內熱或風邪導致的疾患特別有益。其獨特的溫熱性質能夠幫助調和體內的陰陽,使身體的抵抗力提升。
綜合來看,珍珠黃金丹長藥中添加硫磺的原因,既是基於其藥理特性,也符合中醫理論中對於疾病治療和平衡健康的需求。
珍珠黃金丹長藥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平肝潛陽: 珍珠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降火、鎮心安神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珍珠能有效平抑肝火,使心神寧靜,改善睡眠。
2. 解毒生肌: 珍珠亦有解毒生肌之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皮膚病等,珍珠可起到清熱消腫、生肌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珍珠黃金丹長藥中加入金箔,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增強藥效:金箔具有安神定志、化瘀止痛的功效,且能與其他藥材產生協同作用,提升藥效。例如,金箔可與珍珠的鎮心安神、養陰潤燥作用相輔相成,加強安神定志的效果。
二、提升藥品價值:金箔作為貴金屬,象徵高貴與珍貴,加入藥方中可以提升藥品的價值,使藥品更受患者信任和青睞。同時,也體現了中藥方劑的精雕細琢,體現了藥師的匠心。
珍珠黃金丹長藥方中加入樟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開竅,醒神止痛: 樟腦性辛溫,具有芳香開竅、醒神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頭痛、眩暈、神志不清等症狀,樟腦能起到疏通經絡、醒腦開竅的作用。
- 外用止癢,消腫止痛: 樟腦亦可外用,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蚊蟲叮咬、皮膚瘙癢、跌打損傷等症狀,樟腦能起到止癢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珍珠黃金丹長藥方中加入樟腦,可起到開竅醒神、止痛消腫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珍珠黃金丹長藥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消積:枳殼性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方中加入枳殼,可幫助消解積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降氣止嘔:枳殼還具有降氣止嘔之功,能降逆氣,止呃逆嘔吐。方中加入枳殼,可幫助緩解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
總之,珍珠黃金丹長藥中加入枳殼,主要目的是為了理氣消積、降氣止嘔,以達到治療積滯、嘔吐等症狀的目的。
珍珠黃金丹長藥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原因:
- 驅邪避穢: 雄黃性溫燥,具有解毒殺蟲、辟邪驅穢之效。古人認為雄黃可以驅散瘴氣、瘟疫,並能避除毒蛇猛獸,因此將其加入方劑中,以增強藥效。
- 消腫止痛: 雄黃對於外傷、腫痛、疔瘡等症狀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其能活血化瘀、解毒消腫,有助於傷口癒合。
然而,雄黃具有毒性,使用時應謹慎,需經由專業醫師指導,不可自行服用。
珍珠黃金丹長藥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其可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並吸附腸道內有害物質,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此功效對於珍珠黃金丹長藥治療一些因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2. 清熱解毒:白礬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在一些中藥方劑中,白礬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使用,增強其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珍珠黃金丹長藥」,主治「白癜風」。白癜風古稱「白駁風」,屬皮膚色素脫失之疾,傳統中醫認為其成因多與風邪外襲、氣血失和、肝腎不足或痰瘀阻絡相關。此方標註「外用」,推測為散劑研細後直接塗敷患處,或調製成藥膏使用,旨在通過局部刺激、祛風解毒或活血通絡以恢復膚色。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祛風殺蟲、解毒燥濕為主
- 硫黃、雄黃:二藥皆為礦物藥,性溫燥,傳統用於殺蟲止癢、解毒療瘡。硫黃能「散風熱毒氣」(《本草綱目》),雄黃可「燥濕祛痰」,對皮膚頑癬、疥瘡有效,可能透過抑制表皮微生物或刺激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白斑。
- 樟腦:辛熱竄透,具「通竅辟穢、除濕殺蟲」之效(《本草拾遺》),外用可刺激皮膚、促進充血,或助色素沉著。
2. 收斂防腐、固表護膚
- 五倍子、白礬:均為收斂要藥。五倍子「斂瘡止血」,白礬「燥濕解毒」,二者合用可減少皮膚分泌物,形成保護層,同時抑制病竈擴散。
- 炒樗根白皮(臭椿):苦澀性寒,能「涼血止血、燥濕止帶」,炒製後減其寒性,增收斂之效,或協助穩定患處皮膚代謝。
3. 貴重藥材配伍寓意
- 珍珠、金箔:珍珠甘寒,古方外用多取其「生肌長肉」之功(《海藥本草》),可能藉微量元素促進修復;金箔「鎮心安神」,雖實際藥效難證,但在古代方劑中象徵性用於「重鎮祛風」,或取其物理特性(光澤)隱喻「返色」之效。
4. 行氣化痰、輔助滲透
- 枳殼:苦辛微寒,本為行氣藥,此處用於「破氣消積」,或取其揮發成分助他藥滲透,亦可能調節局部氣機,改善皮膚營養。
綜合推論
此方以礦物藥(硫黃、雄黃、白礬)為主,配合收斂藥(五倍子、樗皮)構成基礎框架,強調整體「燥濕解毒、殺蟲止癢」;樟腦、枳殼增加透皮性,珍珠、金箔則可能為心理暗示或儀式性配伍。
潛在治療原理:
- 刺激理論:硫黃、樟腦等對患處產生輕度炎症反應,誘發局部充血、黑色素細胞活化。
- 抗菌防腐:雄黃、白礬抑制可能加劇白斑的微生物(如真菌)。
- 物理遮蓋:金箔細粉或產生視覺上的暫時性遮蓋效果,契合古人對「金色復色」的聯想。
古今應用差異
古代受認知限制,可能將「風邪」「蟲毒」視為白癜風主因,故重用殺蟲燥濕藥;現代則更重視免疫調節與細胞修復。此方外用或有一定局部刺激作用,但需進一步驗證其科學有效性。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31克,硫黃46克,珍珠3克,金箔125張,樟腦31克,枳殼62克,雄黃31克,白礬3克,炒樗根白皮(臭椿)25克。
上為細末。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珍珠黃金丹長藥,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五倍子31g,硫黃46g,珍珠3g,金箔125張,樟腦31g,枳殼62g,雄黃31g,白礬3g,炒樗根白皮(臭椿)25g。 主治:白癜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