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膏子
HEI GAO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新效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膏子方劑中使用麻油,主要原因有二:
一、藥引作用:麻油性溫潤,能促進藥物吸收,並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二、輔助功效:麻油本身具有活血化瘀、潤燥止癢、滋養肌膚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加強療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麻油在黑膏子方劑中起到藥引和輔助治療的作用,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黑膏子方劑中加入豬脂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潤燥滑腸: 豬脂膏性質潤滑,能有效緩解皮膚乾燥、瘙癢,並潤滑腸道,幫助排泄廢物,改善便祕。
二、 增強藥效: 豬脂膏作為藥引,能將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到皮膚或腸道,使其發揮更佳療效。同時,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如滋潤、補虛等,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
黑膏子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拔毒攻毒: 巴豆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及拔毒功效,可驅除體內毒素,治療頑固性皮膚病如癤腫、瘡瘍、濕疹等。黑膏子多用於治療皮膚病,巴豆的毒性可有效殺滅病竈中的病菌和病毒,促進傷口癒合。
- 引藥入膚: 巴豆的辛辣性可促進藥物滲透,將其他藥物成分引導至病變部位,發揮更強的治療效果。黑膏子中其他藥材,如苦參、蛇牀子等,也需要巴豆的引導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黑膏子方劑中含有蓖麻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蓖麻子性溫,味苦,具有散瘀消腫、止痛生肌之效。黑膏子作為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的膏藥,蓖麻子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
- 活血化瘀: 蓖麻子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黑膏子常被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蓖麻子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增強藥效。
黑膏子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斑蝥,具有獨特的藥理效用。斑蝥是一種昆蟲,含有豐富的藥用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為斑蝥酮,這種物質被認為具有較強的毒性和活性。黑膏子的組方中加入斑蝥,主要是依據其在治療某些疾病上的特殊功效,特別是對腫瘤、癤瘡等病症的療效。斑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並能夠刺激機體的免疫反應,從而增強身體對病變的抵抗力。然而,由於斑蝥的毒性較大,因此在使用時必須謹慎,注意劑量的掌控,以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整體來看,黑膏子中加入斑蝥的原因,主要是依據其傳統療效以及對某些疾病中的輔助治療作用,展現出中醫藥對於自然資源的巧妙運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膏子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黑膏子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皮膚疾患:
- 膿窠痛瘡:指化膿性皮膚潰瘍,瘡口深陷如窠,伴有膿液浸淫不止,疼痛明顯者。
- 頭瘡:即頭部溼瘡,常見痂皮堆積、滲液或化膿,需先以溫齏汁(發酵米湯)清洗後敷藥。
此方以「祛腐排膿、殺蟲止癢」為核心,針對瘡瘍膿毒未清、蟲毒濕熱蘊結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邏輯
麻油、豬脂(半斤)
- 為賦形基質,具潤膚、解毒作用,助藥性滲透,防止瘡面乾裂。
巴豆(21粒,去殼)
- 辛熱大毒,峻下腐蝕,能「破瘡膿、逐積滯」,溶解壞死組織,促進排膿。
蓖麻子肉(100粒)
- 辛甘平,能「拔毒提膿、潤瘡生肌」,助巴豆增強穿透力,促進膿液排出。
斑蝥(18個,去頭翅足)
- 辛熱大毒,專攻「蝕死肌、破結毒」,強效殺蟲止癢,刺激局部充血以祛腐生新。
大風子(外用調敷)
- 辛熱有毒,善治「疥癬惡瘡」,殺蟲燥濕,抑制皮膚寄生蟲與真菌。
治療原理推演
- 祛腐排膿:巴豆、斑蝥協同腐蝕瘡面壞死組織,蓖麻子助膿液外透,麻油緩和刺激性。
- 殺蟲止癢:斑蝥、大風子直攻蟲毒濕熱,抑制瘡瘍寄生病原。
- 潤膚生肌:油脂基質保護瘡面,防止過度乾燥,促進修復。
此方以「以毒攻毒」為法,通過峻藥局部作用,化解膿毒濕癬,適於實證頑瘡,但需精準掌握外用劑量與時機。
傳統服藥法
麻油半斤,豬脂半斤,巴豆(去殼)21粒,蓖麻子肉100粒,斑蝥18個(去頭翅足,各切碎)。
上同煎令焦黑,濾去滓,取淨油調大風子一味,調未敷之。
若治頭瘡,先以溫齏汁洗去瘡痂,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質溫熱,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膏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新效方》。 組成:麻油半斤,豬脂半斤,巴豆(去殼)21粒,蓖麻子肉100粒,斑蝥18個(去頭翅足,各切碎)。 主治:膿窠痛瘡,膿水浸淫不絕;頭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