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丸

芫花丸

YUAN HU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肺經 17%
大腸經 17%
脾經 13%
肝經 12%
腎經 9%
膀胱經 5%
小腸經 4%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芫花丸中含有芫花,乃因其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燥濕化痰、散風止痙之效。

芫花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阻、痰濕壅肺之證,如咳嗽痰多、喘息胸悶、肢體痠痛等。此藥性烈,需慎用,且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以避免副作用。

芫花丸中加入乾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殺蟲功效: 乾漆性苦寒,具有殺蟲止癢、燥溼止瀉的功效。芫花本身也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兩者合用,可增強殺蟲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癬症等。

2. 抑制毒性: 芫花性溫,有毒性,容易引起皮膚刺激和胃腸道反應。乾漆的寒性可以減輕芫花的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芫花丸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引藥上行: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散結的作用。芫花丸方中,芫花性寒,可清熱解毒,但容易下陷。桔梗的向上力量可以引導芫花藥力上行,直達上焦,更好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鼻炎、咽喉腫痛等病症。
  2. 宣肺利氣: 桔梗能宣肺利氣,使肺氣通暢,有利於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芫花丸治療鼻炎時,常伴有鼻塞不通,桔梗能疏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提高療效。

芫花丸方劑中包含藜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逐痰: 藜蘆性寒,味苦辛,具有瀉下逐痰的功效。芫花丸以芫花為君藥,善於溫肺化痰,但其性峻烈,易傷津液。藜蘆配合芫花,可以增強其瀉下逐痰之效,同時又能緩解芫花燥烈的弊端,使藥性趨於平和。
  2. 引藥入肺: 藜蘆氣味辛烈,入肺經,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芫花丸旨在治療寒痰阻肺,而藜蘆的引導作用,可以將芫花等藥物更有效地導入肺經,提高藥效,使藥力直達病所。

芫花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促進藥力下行: 芫花性溫,善於上行散寒,而檳榔性溫,善於下行利水消積。兩者搭配,一上一下,能使藥力更順暢地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增強驅蟲效果: 檳榔具有驅蟲功效,且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驅除腸道寄生蟲。芫花丸中加入檳榔,有助於增強驅蟲效果,並減少藥物副作用。

芫花丸方中含有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效。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功。

方中以芫花、巴豆等辛熱之品,旨在驅散寒邪,攻逐瘀血,並以巴豆的峻下作用,加速瘀血排出,從而達到治療寒凝血瘀之目的。但巴豆性猛烈,不可隨意服用,需謹遵醫囑,方可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芫花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則成反胃,及變爲胃癰」。

  1. 積聚停飲:指氣血水液停滯,形成有形之邪(如痰飲、瘀塊),阻礙臟腑功能。
  2. 痰水生蟲:古代認為痰濕久滯可化生「蟲」(或指寄生蟲,或喻病理產物如腐敗之邪)。
  3. 反胃、胃癰:痰飲積聚日久,導致胃氣上逆(反胃),甚則化熱成膿(胃癰,類似胃潰瘍或感染)。

此方屬峻下逐水、攻積破結之劑,針對痰、水、瘀、蟲等實邪壅滯之重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芫花、甘遂、巴豆
    • 均為峻下逐水要藥,直接攻逐痰飲、積滯,尤其擅長瀉胸腹水濕。
    • 巴豆另具「斬關奪門」之力,破冷積、通閉塞,兼殺蟲(針對「痰水生蟲」)。
  • 大黃、黃連
    • 大黃瀉熱通腸、破瘀積,與峻下藥協力攻邪;黃連清中焦濕熱,防痰飲鬱久化火。
  • 麻黃、杏仁
    • 宣肺利水(「提壺揭蓋」法),開暢氣機以助水濕下行。
  • 附子、炙甘草
    • 附子溫陽化氣,佐制寒下藥之峻烈,防傷脾胃真陽;炙甘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

2. 組方特點

  • 峻下與溫陽並行:以芫花、甘遂、巴豆猛攻痰飲,配伍附子溫陽固本,避免純攻伐致虛脫。
  • 瀉中有宣:麻黃、杏仁宣肺,使氣化水行,符合「肺為水之上源」之理。
  • 寒熱互制:黃連清熱,附子溫寒,共調中焦寒熱錯雜之病機(如反胃可能伴隨的寒熱互結)。

3. 治療原理推論

  • 攻逐有形之邪:直接破除痰、水、瘀、蟲等病理產物,解除胃腸壅塞。
  • 調動氣機:通過宣肺(麻黃、杏仁)、溫陽(附子)、瀉下(芫花、大黃)多途徑恢復氣化功能。
  • 標本兼顧:雖以攻邪為主,但附子、甘草護正,避免逐邪過猛而傷正。

三、現代對應病症聯想

此方或適用於:

  • 頑固性水腫、胸腔/腹腔積液(如肝硬化腹水)。
  • 腸道寄生蟲病(巴豆、黃連殺蟲作用)。
  • 胃幽門梗阻、反流性食管炎(痰飲上逆致反胃)。
  • 胃潰瘍合併感染(胃癰可能對應的化膿性病變)。

此方屬「霸道」之劑,需精準辨證為實邪壅盛、正氣未潰者,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芫花1兩(熬),大黃1兩,甘遂1兩,黃連1兩,麻黃(去節)1兩,杏仁(去尖皮)1兩,甘草(炙)1兩,附子(炮)1兩,巴豆50個(去皮心)。
上為末,杏仁、巴豆別搗如膏,合和以蜜為丸,如小豆大。
食前服1丸,日2次。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蘆筍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子宮肌瘤肺結核大便秘結心內膜炎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芫花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四十。 組成:芫花(醋浸,瓦炒7次)7分,牽牛(半生半炒)7分。 主治:女人脾元虛憊,水氣腫滿。

芫花丸,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大巴豆2-7粒(去殼),葶藶子、大黃、桂枝、芫花、杏仁各等分。 主治:消水腫。主治:腫滿。

芫花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芫花1兩,大黃2兩半,雄黃2兩半,黃芩1兩。 主治:小兒心下痞,痰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

芫花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芫花2兩(銼,搗末),當歸1兩(銼,微炒),硇砂1兩(細研),蓬莪朮3分,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銼,微炒)。 主治:産後心腹有積冷,惡血凝滯,致攻心腹,(疒丂)刺痛不可忍。

芫花丸,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芫花(醋制乾)1兩,乾漆(炒令煙盡)半兩,狼牙根半兩,桔梗(炒黃)半兩,藜蘆(炒)半兩,檳榔半兩,巴豆10個(炒微黑黃)。 主治: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主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則成反胃,及變爲胃癰。

芫花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一。 組成: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甘遂半兩(煨微黃),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大戟半兩(銼碎,微炒),鬱李仁1兩(酒浸,去皮尖,微炒),海藻1兩(洗去鹹味),桂心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銼,研如膏),巴豆3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細研)。 主治:痰冷癖飲,腹中結聚成塊;亦療大腹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