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丁丸

二丁丸

ER D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4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9%
腎經 19%
大腸經 10%
小腸經 10%
肺經 9%
胃經 9%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丁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溫腎助陽,並可行氣止痛。

由於二丁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因此加入丁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二丁丸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瀉: 密陀僧性寒,味甘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二丁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密陀僧可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改善腹瀉症狀。
  2. 清熱解毒: 密陀僧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二丁丸中亦包含黃連、黃柏等清熱解毒藥物,與密陀僧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功效。

總而言之,密陀僧在二丁丸中扮演著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治療脾虛泄瀉之功效。

二丁丸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的症狀,其組成中包含了輕粉。輕粉在中醫理論中屬於一種輔助藥材,通常是通過焙燒輕石得到,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其特性使其在二丁丸中的角色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其他藥材的效用發揮,促進痰液的排出。

輕粉的使用還有助於降低腸胃對其他成分的刺激,從而減少方劑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在二丁丸的組閤中,輕粉與其他主要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治療機制,進一步增強了方劑對於咳嗽及痰多問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因此,輕粉在二丁丸的配方中不僅是一種輔助成分,更是提升整體療效的關鍵之一,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中各藥材之間的相輔相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丁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乳癖」,其特徵為兩脅下(或左或右)出現塊狀物,形如狗舌,伴隨面黃、腹大、潮熱、多渴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乳癖」多因飲食積滯、痰濕凝聚或肝脾失調所致,尤其小兒脾胃虛弱,易因乳食不化而形成積滯,久而化熱,形成痰瘀結塊。方中強調「惡物下為效」,意指通過攻逐積滯,使病理產物(如痰濕、積熱)從二便排出,以達緩解脅下結塊與相關症狀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丁香(0.5錢):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傳統用於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此方取其辛散之性,助行氣滯,緩解腹脹,兼能調和脾胃,為輔助角色。
  2. 白丁香(1兩,即麻雀糞):性溫苦,主消積化滯,為古代治療癥瘕癖塊的常用藥,尤其針對小兒食積、脅下結塊。《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癖積」,直接針對乳癖病理產物。
  3. 密陀僧(1錢):為氧化鉛礦物,性寒味鹹辛,具燥濕、殺蟲、墜痰鎮驚之效。此方取其沉降之性,助化痰濕積滯,並可能以重鎮之勢促進「惡物」排出。
  4. 輕粉(1錢,即氯化亞汞):性寒味辛,有毒,具攻毒、逐水、通便之效。其峻烈之性可通利二便,迫使積滯痰熱從下竅而出,為「下惡物」的關鍵藥物。

方劑配伍邏輯
全方以 「攻逐為主」,結合動物藥(白丁香)與礦物藥(密陀僧、輕粉)的峻烈之性,重在破除有形之積滯。白丁香消積為君,輕粉攻下為臣,密陀僧佐助化痰,丁香反佐以防寒涼傷中。其治療原理在於「通下祛積」:通過輕粉的瀉下作用,搭配白丁香的消積、密陀僧的化痰,直接清除脅下癖塊的病理基礎;丁香則兼顧護脾胃,減緩攻逐藥的副作用。

注意點
此方含重金屬與毒性成分(輕粉、密陀僧),古代用於小兒時劑量嚴格控制(三歲僅服5丸),且強調「中病即止」(惡物下即停)。現代應用需審慎,不宜盲目仿效。

傳統服藥法


丁香0.5錢,白丁香1兩,密陀僧1錢,輕粉1錢。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三歲5丸,水送下。惡物下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乳房腺體瘤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二丁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八。 組成:白丁香半兩,丁香1兩,密陀僧1兩,韶粉1錢,硫黃3錢。 主治:小兒乳癖。食癖,疳熱。

二丁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引《全嬰方》。 組成:丁香半錢,白丁香1兩,密陀僧1錢,輕粉1錢。 主治:小兒乳癖,在兩脅下,或左或右,狀如狗舌,面黃腹大,潮熱多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