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風藥水

鵝掌風藥水

E ZHANG FENG YAO SHU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國藥典》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17%
脾經 16%
腎經 13%
胃經 7%
大腸經 5%
膀胱經 5%
心經 5%
心包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鵝掌風藥水」中添加蛇牀子,主要基於其藥性與鵝掌風症狀的關係。

蛇牀子味辛、性溫,具有燥濕殺蟲、祛風止癢的功效。鵝掌風,又稱手癬,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其症狀包括皮膚發紅、脫屑、瘙癢等。蛇牀子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長,並可改善瘙癢、脫屑等症狀,因此在治療鵝掌風中發揮重要作用。

「鵝掌風藥水」中的「大風子」乃因其具有顯著的殺菌抗炎功效,對於治療「鵝掌風」,也就是手足癬,具有顯著的效果。

大風子富含大風子素等活性成分,可有效抑制真菌生長,消滅致病菌,從而抑制手足癬的蔓延。同時,大風子亦能消炎止癢,緩解手足癬所引起的瘙癢、灼熱等不適症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大風子成為「鵝掌風藥水」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藥用價值顯著,有助於快速有效地治療手足癬。

鵝掌風藥水中加入百部,主要是針對其止癢殺蟲的功效。百部性味甘苦溫,入肺、脾經,具有殺蟲止癢、潤肺止咳的功效。

鵝掌風,又稱手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其症狀包括瘙癢、脫皮、糜爛等。百部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真菌的生長,達到止癢殺蟲的效果。

此外,百部還有潤肺止咳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鵝掌風引起的皮膚乾燥、脫屑等症狀。

鵝掌風藥水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癢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癢的功效。鵝掌風,又稱手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手部皮膚瘙癢、脫屑、糜爛等。防風能驅散風邪,止癢止痛,有助於改善鵝掌風的症狀。此外,防風還能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

因此,鵝掌風藥水中加入防風,是為了發揮其祛風止癢、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鵝掌風的目的。

鵝掌風藥水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鵝掌風症狀往往伴隨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經絡瘀阻,而當歸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狀態,達到舒筋活絡之效。
  2. 滋養筋骨:當歸不僅能活血化瘀,同時也能滋養筋骨。鵝掌風導致肢體麻木、疼痛,而當歸的滋養作用,能改善筋骨營養,緩解疼痛,促進功能恢復。

鵝掌風藥水中加入透骨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炎止痛: 透骨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鵝掌風常伴隨局部紅腫、疼痛,透骨草可有效消炎止痛,緩解病症。

2. 活血化瘀: 透骨草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鵝掌風藥水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鵝掌風常伴隨皮膚紅腫、瘙癢、疼痛等症狀,側柏葉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
  2.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側柏葉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鵝掌風常伴隨皮膚破損、流血,側柏葉能有效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因此,鵝掌風藥水中加入側柏葉,能夠有效地治療鵝掌風的各種症狀,促進皮膚的恢復。

鵝掌風藥水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藥效。

鵝掌風,又稱手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常伴隨發癢、脫皮、疼痛等症狀。吳茱萸性溫,入肝脾經,能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邪,並具有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鵝掌風引起的寒濕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吳茱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促進皮膚損傷的修復。

鵝掌風藥水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鵝掌風屬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花椒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2. 殺菌止癢: 花椒亦具有一定的殺菌止癢作用,可抑制細菌的生長,減輕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因此,鵝掌風藥水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殺菌止癢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鵝掌風。

「鵝掌風藥水」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

蟬蛻性涼味甘,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散熱、透疹止癢的特性。對於「鵝掌風」,即濕疹或手足癬等皮膚病,蟬蛻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癢促進皮膚組織修復,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同時,蟬蛻也能祛風止癢,減輕因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因此,蟬蛻成為治療「鵝掌風」藥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鵝掌風藥水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斑蝥。斑蝥在中醫藥理中被認為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尤其在治療皮膚病和腫瘤方面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斑蝥含有的生物鹼成分,能夠起到刺激免疫系統、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加速病竈的癒合。此外,斑蝥的外用特性使其在對抗外部病因,特別是由於風濕引起的皮膚病時,展現獨特的療效。在鵝掌風的治療中,斑蝥能夠有效減輕炎症、消腫止痛,並促進皮膚細胞的再生。儘管斑蝥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合理的劑量和配方中,其療效得以充分發揮,因此成為此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使用時仍需謹慎,確保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總之,斑蝥的加入,使鵝掌風藥水在中醫治療中更具療效與特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鵝掌風藥水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鵝掌風」(手掌皮膚癬症)、灰指甲(甲癬)、濕癬(濕疹伴滲液)、腳癬(足癬),皆屬風濕蟲毒蘊結皮膚之症。病因多為外感風濕邪氣,內蘊濕熱,或蟲毒侵襲,導致皮膚瘙癢、脫屑、皸裂,甚則潰爛流膿。傳統中醫認為,此類病症需以「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為治療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殺蟲解毒」為主,兼顧「祛風燥濕、活血潤膚」,藥物配伍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殺蟲攻毒

    • 土荊皮:為治癬要藥,辛溫有毒,能殺蟲止癢,尤擅療疥癬。
    • 大風子仁:燥濕攻毒,傳統用於麻風、梅毒、癬瘡,現代研究證實其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 斑蝥(微量):辛熱大毒,腐蝕性強,可攻毒蝕瘡,用於頑癬死肌,需嚴格控制劑量。
    • 花椒吳茱萸:辛溫燥濕,殺蟲止癢,兼能溫通血脈。
  2. 祛風除濕

    • 防風:辛溫散風,透表祛濕,緩解皮膚風濕瘙癢。
    • 蛇床子:辛溫祛風,燥濕殺蟲,治陰癢、疥瘡。
    • 鳳仙透骨草:辛散通絡,軟堅透骨,助藥滲透至深層病灶。
  3. 活血潤膚

    • 當歸:養血活血,潤膚生肌,緩解皸裂疼痛。
    • 側柏葉:涼血止血,兼能燥濕,改善濕癬滲液。
  4. 滲透引經

    • 蟬蛻:輕清透表,助藥力達皮膜,兼能祛風止癢。
    • 冰醋酸(溶劑):現代藥理中,醋酸可軟化角質,增強藥物渗透,抑殺真菌。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結合外治法特性,透過乙醇與醋酸提取有效成分,直接作用於患處。

  • 殺蟲:土荊皮、大風子、斑蝥等破壞真菌、寄生蟲結構。
  • 止癢:防風、蛇床子、花椒抑制神經性瘙癢。
  • 修復:當歸、鳳仙透骨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皮膚癒合。
  • 滲透:冰醋酸與斑蝥協同軟化角質,針對灰指甲增厚變形之病理特點。

全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外治內病」思維,峻藥外用,直達病所,兼具傳統經驗與現代藥理依據。

傳統服藥法


土荊皮250克,蛇床子125克,大風子仁125克,百部125克,防風50克,當歸100克,鳳仙透骨草125克,側柏葉100克,吳茱萸50克,花椒125克,蟬蛻75克,斑蝥3克。
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將斑蝥粉碎成細粉,其餘土荊皮等十一味粉碎成粗粉,與斑蝥粉末混勻,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乙醇三倍與冰醋酸一倍的混合液作溶劑,浸漬四十八小時後,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670毫升,靜置,取上清液,加入香精適量攪勻,即得。
用時將患處洗淨,1日搽3-4次。灰指甲應先除去空松部分,使藥易滲入。
外用藥切忌入口,嚴防觸及眼、鼻、口腔等粘膜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痲風 [漢生氏病]皮膚癬菌病(手)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

相同名稱方劑


鵝掌風藥水, 出處:《中國藥典》。 組成:土荊皮250g,蛇床子125g,大風子仁125g,百部125g,防風50g,當歸100g,鳳仙透骨草125g,側柏葉100g,吳茱萸50g,花椒125g,蟬蛻75g,斑蝥3g。 主治: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主治:鵝掌風,灰指甲,濕癬,腳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