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皂散

二皂散

ER Z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肺經 21%
大腸經 13%
胃經 13%
膽經 8%
心經 8%
脾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皁散中包含大皁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大皁角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大皁角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通經絡: 大皁角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腫脹等症狀,大皁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皁散中加入大皁角,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並輔助活血化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皁散中含有豬牙皁,是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豬牙皁性寒,味苦,入肝經,能清熱瀉火,消腫止痛,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皁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無名腫毒等疾病,豬牙皁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地清除熱毒,消腫止痛功效則能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劑[二皂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二皂散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二皁散中包含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殺蟲: 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燥濕、殺蟲之效。二皁散主治濕熱蘊結,蟲積腹痛,膽礬能清熱燥濕,殺滅腸道寄生蟲,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2. 收斂止血: 膽礬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二皁散中,膽礬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收斂腸道粘膜,止血止瀉,緩解因濕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膽礬在二皁散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其燥溼殺蟲、收斂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二皁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一種具有特殊藥理作用的礦物藥物。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擁有抗菌、抗病毒的特性,能有效對抗某些病原體,從而促進身體康復。

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能夠驅除體內的邪熱,減輕腫脹和疼痛。在二皁散的配方中添加雄黃,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應對由於外界環境引起的熱毒症狀時。此種組合不僅能針對表現出來的症狀,還有助於調和整體的體內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雄黃含有砷元素,使用需謹慎,以免產生毒性。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其用量,確保安全有效。

二皁散中包含孩兒茶,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孩兒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清除體內熱毒,與二皁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二、止血止痛: 孩兒茶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出血、疼痛有顯著療效,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與二皁散中其他止血止痛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皁散中包含百草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百草霜為多種草藥的霜粉混合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二皁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百草霜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炎症,促進瘡瘍癒合。
  2. 燥濕止癢: 百草霜性涼,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二皁散中常與其他燥濕止癢藥物配伍使用,如黃柏、苦參等,共同發揮消腫止癢的作用,減輕皮膚瘙癢和不適。

二皁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具有收斂、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瘙癢,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可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皁散中白礬的加入,與其他藥物配合,能發揮更好的療效,達到止癢、消炎、清熱等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口舌生瘡、牙宣出血(牙齦出血)。
功效

  1. 清熱解毒:針對口舌生瘡多因熱毒蘊結或虛火上炎,方中雄黃、膽礬、銅綠等具清熱解毒之效。
  2. 斂瘡生肌:孩兒茶、枯礬能收斂潰瘍、促進瘡面癒合。
  3. 止血防腐:百草霜、枯礬具止血作用,雄黃、膽礬兼能防腐,防止感染。
  4. 祛腐除垢:皂角燒存性後取其炭化收斂之性,搭配牙皂加強清潔口腔腐穢。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皂角(大皂角、牙皂)燒存性

    • 燒存性後轉為炭藥,減其峻烈之性,保留收斂、止血功效,並能吸附口腔濕熱穢濁。
    • 傳統用皂角治牙齒風疳(口腔潰瘍兼腐臭),燒炭後更適合黏膜破損處。
  2. 銅綠、膽礬

    • 銅綠(鹼式碳酸銅)解毒斂瘡,治惡瘡、爛眼;膽礬(硫酸銅)燥濕殺蟲,清熱收澀。
    • 二者合用可腐蝕潰瘍表面腐肉(「祛腐生新」),但用量需輕,免過度刺激。
  3. 雄黃

    • 辛溫有毒,但傳統用於殺蟲解毒,對熱毒口瘡、牙疳有效,抑菌防感染。
  4. 孩兒茶、百草霜、枯礬

    • 孩兒茶:收濕斂瘡,生肌止痛,針對黏膜潰瘍。
    • 百草霜(鍋底灰):吸附止血,古方常用於口腔出血。
    • 枯礬(煆明礬):強力收斂止血,乾燥瘡面,減少滲出。

治療原理

  1. 局部作用為主:全方為外搽散劑,直接作用於口腔病變處,通過:
    • 殺菌防腐(雄黃、膽礬、銅綠)→ 控制感染。
    • 吸附滲液(百草霜、皂角炭)→ 清潔瘡面。
    • 收斂止血(枯礬、孩兒茶)→ 促進癒合。
  2. 標本兼顧
    • 治標(止血、斂瘡)與治本(清熱毒、祛腐穢)結合,適用於熱毒或濕熱型口瘡。

配伍特點

  • 剛猛與柔和並用:銅綠、膽礬較峻烈,但配伍孩兒茶、百草霜緩和刺激性。
  • 清熱與收斂並行:解毒藥與收斂藥比例均衡,避免過度清熱傷黏膜,或過度收斂留邪。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祛腐-生新」思路,適合實熱型口瘡或牙齦出血,現代可理解為抗菌、消炎、促進組織修復之複方。

傳統服藥法


大皂角(燒存性)、牙皂(燒存性)、銅綠、膽礬、雄黃、孩兒茶、百草霜、枯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
先將米泔水漱口,洗口瘡,後搽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中含有銅綠、雄黃等有毒成分,因此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皂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大皂角(燒存性)、牙皂(燒存性)、銅綠、膽礬、雄黃、孩兒茶、百草霜、枯礬各等分。 主治:口舌生瘡,牙宣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