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救苦丸

二聖救苦丸

ER SHENG JIU K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8%
脾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心經 8%
三焦經 8%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聖救苦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二聖救苦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熱性病症,如高熱、口渴、便祕、小便短赤等。大黃的清熱瀉火之性可有效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症狀。

2. 推動藥力: 大黃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藥物吸收和排泄。二聖救苦丸中其他藥物需要通過大黃的推動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二聖救苦丸的組成中包含「豬牙皁」,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二聖救苦丸主治熱毒攻肺,咽喉腫痛,因此豬牙皁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
  2. 化痰止咳:豬牙皁具有化痰止咳之效,可幫助排除肺部的熱毒,緩解咳嗽症狀。二聖救苦丸對於咳嗽痰多,呼吸困難等症狀也有治療效果。

總之,豬牙皁在二聖救苦丸中的作用主要是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有助於改善熱毒攻肺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聖救苦丸》傳統古代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瘟疫」,強調「不論傳經、過經」,顯示其作用不受六經傳變限制,針對外感熱病之疫毒、邪熱壅盛階段。尤其是「大頭瘟」(類似現代頭面丹毒或流行性腮腺炎)、「目赤咽腫」等上焦熱毒熾盛之證,推測其機理在於清泄熱毒、開竅逐邪,透過發汗與瀉下雙途徑,使疫毒從表裏分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錦紋大黃(酒製)

    • 大黃苦寒,酒製後兼能上行清泄頭面熱毒,下行瀉陽明腑實,通導淤熱。其「斬關奪門」之性可破滯通結,使內蘊熱毒從大便而出。
    • 此處用酒拌蒸曬,既緩和峻下之性,又借酒勢宣散,助藥力透達表裏。
  2. 臣藥:豬牙皂

    • 皂莢辛鹹性燥,專走竅道,能「開閉通塞」,尤善滌痰通竅、催吐排毒。其刺激特性可促使呼吸道或皮膚汗孔開泄,引邪外透。
    • 與大黃配伍,一開一降:皂莢從上焦宣散發汗,大黃從下焦瀉熱,形成「表裏雙解」之勢。

配伍特點與作用推論

  • 「汗下並行」以祛疫毒:冷綠豆湯送服,綠豆清熱解毒,助藥力透散;服後「以汗為度」,反映此方通過瀉下與發汗雙重途徑,使毒邪分消。大黃瀉內火,皂莢開腠理,契合瘟疫「毒壅表裏」之病機。
  • 針對「熱毒上攻」之證:大頭瘟、目赤咽腫皆因火熱上炎,方中大黃酒製上行,皂莢宣散頭面風熱,協同清解頭頸部充血腫痛。

此方結構簡峻,核心在於「通泄」與「開透」,適合熱毒壅盛、體質壯實者,屬「劫劑」範疇,體現古人對疫病急症「速戰速決」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4兩(酒拌,蒸,曬乾),牙皂2兩(如豬牙者)。上為末,水打稀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0-70丸,冷綠豆湯送下。以汗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結膜炎肺炎咽喉痛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二聖救苦丸,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錦紋大黃4兩(酒拌,蒸,曬乾),牙皂2兩(如豬牙者)。 主治:傷寒瘟疫。不論傳經、過經者。大頭瘟,目赤咽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