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酊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其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液分泌,幫助排出體內積存的熱毒和廢物,對於便祕、腸熱積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清熱解毒: 大黃除了瀉下作用外,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濕熱、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黃疸、痢疾、瘡瘍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大黃酊方劑中加入大黃,不僅可以促進排泄,更能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酊]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黃自古為「瀉下藥」之首,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傳統功效主要為瀉熱通便、活血祛瘀。《神農本草經》載其能「下瘀血……推陳致新」;《本草綱目》則指出其可「主治實熱燥結」。
本方以單味大黃製成酊劑,主治「食欲不振」,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直接記載,但其邏輯源自大黃的兩大特性:
- 健胃作用:少量大黃(1~2克)能苦味刺激胃黏膜,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此配伍甘油(甘緩潤澤),緩和大黃瀉下之性,專取其「開胃氣」之功。
- 通滯調氣:食欲不振若因腸道積滯(如宿食不化)導致氣機不暢,大黃可「通因通用」,輕瀉以恢復脾胃升降,間接改善食欲。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大黃粉為主藥:
- 現代藥理證實,大黃含蒽醌類(如大黃素),能刺激腸道蠕動;另含鞣質,小劑量時反具收斂作用,調節腸道功能。乙醇提取可溶出有效成分,同時保留苦味健胃效果。
- 以60%乙醇滲漉,能兼顧蒽醌類(脂溶性)與鞣質(水溶性)的溶出,增強生物利用度。
甘油為輔佐:
- 緩和大黃的刺激性,保護胃黏膜,防止過度瀉下。
- 甘味調和苦味,改善口感,符合「辛甘化陽」之理,助脾胃運化。
劑型設計邏輯:
- 酊劑(乙醇製劑)便於保存苦味成分,且乙醇本身有行氣活血之效,協同大黃「通行氣血」。
- 滲漉法控制流速(3~5毫升/分鐘),避免過度提取致瀉成分,契合「輕劑量健胃」目的。
三、推論應用場景
此方適合「脾胃滯熱型食欲不振」,常見於:
- 飲食積滯伴輕度便秘(舌苔黃厚、脘腹脹滿)。
- 濕熱內阻,胃氣不降(口苦、噯腐)。
因大黃性寒,若屬虛寒性食欲差(舌淡、便溏)則非所宜。
總結:大黃酊以「苦味健胃」為核心,結合乙醇行散、甘油護胃,體現中藥「量變致效」的巧思——大劑瀉下、小劑醒脾,展現傳統用藥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大黃粉200克。
健胃。
上藥用60%乙醇適量浸漬24小時後、以每分鐘3~5毫升的速度滲漉,待濾液達750毫升時,停止滲漉,壓榨藥滓,壓出液濾過,與濾液合併,加甘油100毫升與適量的60%乙醇使成1升即得。
口服。每次1~4毫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食慾不振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酊, 出處:《藥劑學及制劑注解》。 組成:大黃粉200g。 主治:健胃。主治:食欲不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