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霜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咳嗽以及痰濕等症。其組成中包含砒霜,這是由於砒霜的特性在於其具備解毒、消腫和利咽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砒霜被視為一種寒涼的藥物,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從而減輕由於熱病引起的咳嗽和痰多的症狀。此外,砒霜具有強烈的藥效,能迅速見效,這使其成為某些病症下重要的治療選擇。然而,由於其毒性極強,使用時需要謹慎,必須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不當用藥造成的不良反應。因此,二霜丸的配方設計充分考慮了藥物的功效與安全性,彰顯了中醫對於藥物選擇的細緻與嚴謹。
「二霜丸」方劑中包含「粉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粉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
- 潤燥生津,利咽開音: 粉霜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並能潤喉開音,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咽喉乾燥、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霜丸」中加入粉霜,可以增強方劑清熱解毒、潤燥生津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
二霜丸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攻逐寒積,通利二便。方中包含巴豆,乃取其峻下之性。巴豆,味辛性熱,有毒,歸胃、大腸經,能強力驅除頑固寒積,促進腸胃蠕動,迅速通利大小便。然而,巴豆藥性猛烈,用量須極為謹慎,稍有不慎即可能傷及正氣,甚至引發中毒反應。因此,二霜丸中巴豆經過特殊炮製,減低其毒性,保留其療效。在整體配方中,巴豆與其他藥材相互制約,共同發揮攻下寒積、開滯行氣之效,適用於實證便秘、食積腹脹等症。由於方中藥物性烈,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忌自行增減劑量或頻率,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霜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赤白痢服藥過度,未得全減」,意指患者因赤白痢(痢疾夾雜血與黏液)長期服用藥物仍未能痊癒,病勢纏綿未解。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痢疾遷延不愈,恐因寒熱錯雜、積滯未清,或正氣受損而邪氣膠著,故需以峻藥攻逐積滯、破結化瘀,以達「通因通用」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砒霜(砷霜):
性烈大毒,古代用其微量以「劫痰截瘧、殺蟲蝕腐」。於痢疾中,可能取其「破積拔毒」之力,針對深伏腸道之濕熱瘀毒或頑固積滯,強行攻逐。然其毒性極猛,須嚴格控量。粉霜(輕粉,氯化亞汞):
辛寒有毒,能「劫痰消積、通利二便」,與砒霜相配可增強瀉下攻毒之效。其性走而不守,可助排出腸道穢濁,緩解痢疾膿血黏液。巴豆:
辛熱大毒,為強效瀉下藥,能「蕩滌腸胃沉寒積滯」。與砒霜、輕粉協同,形成「三毒並用」之勢,以峻下冷積、開通閉塞,尤適於寒濕凝滯或積滯內阻之痢疾。
配伍特點
- 以毒攻毒:三者皆為劇毒之品,合用以峻攻頑固病邪,針對「服藥過度未減」之痼疾,體現「藥不瞑眩,厥疾弗瘳」思路。
- 糯米為丸:以糯米緩和毒性,製成粟米大小丸劑,控制劑量以避免過度傷正,且「冷粥飲送服」可稍制燥烈之性。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毒藥攻積」之法,強行破除腸道滯留之瘀毒、寒濕或痰積,尤其針對傳統認為「積滯不除,痢無止期」的病機。其核心在於以猛藥迅掃病所,然須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恐傷元氣。
總體而言,二霜丸為古代峻下痢疾積滯之方,體現「以毒為能」的用藥思維,但須精確掌握適應證與劑量,非尋常痢疾所宜。
傳統服藥法
砒霜0.5兩,粉霜0.5兩,巴豆1分。
上為細末,以糯米為丸,如粟米大。
空心冷粥飲送下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霜丸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霜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砒霜半兩,粉霜半兩,巴豆1分。 主治:赤白痢服藥過度,未得全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