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梧桐律散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中確有砒霜成分。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在中醫學中被視為劇毒之物,但亦有其特殊療效。根據中醫理論,砒霜具有強烈的攻毒、殺蟲及消腫作用,常用於治療某些頑固性或惡性疾病,如某些類型的癌症和難治性皮膚病等。在梧桐律散中加入砒霜,主要目的應是利用其強大的藥力來對抗嚴重病症。然而,由於砒霜極具毒性,若使用不當,易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必須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嚴格控制用量並監督使用。此外,現代醫學對於砒霜的應用已極為謹慎,且多數情況下會尋求毒性較低的替代品,以確保患者安全。在使用含砒霜的藥物時,患者需接受定期血檢以監控砷含量,避免出現不可逆的健康損害。總體而言,雖然砒霜在特定情況下可作為藥用,但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使用時務必謹慎。
「梧桐律散」方劑中使用「粉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粉霜」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 潤燥生津,滋陰降火: 「粉霜」具有潤燥生津、滋陰降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幹癢、便祕等症狀。
總之,「粉霜」在「梧桐律散」中,不僅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也能起到潤燥生津的功效,是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燥熱所致疾病的重要藥物。
梧桐律散中包含麝香,其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極辛溫,氣味濃烈,入心脾經,能開竅醒神,對於神志昏迷、中風不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梧桐律散中加入麝香,可有效提升方劑的開竅醒神、活血止痛功效,對於治療神志不清、中風、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然而,麝香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梧桐律散」針對「小兒走馬疳」,此症屬急重口瘡疳疾,特點為口腔或面頰快速潰爛(「走馬」喻病勢迅猛)、腐臭,或遷延不癒(「連年者」)。方中強調「自生肌肉」,推測其作用為祛腐生新,除臭斂瘡,適用於腐敗壞死性瘡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砒霜(火煅熟):煅後毒性稍減,傳統用於蝕瘡祛腐,殺蟲止爛,針對疳瘡惡肉。
- 粉霜(輕粉):辛寒有毒,能攻毒殺蟲,輔砒霜增強祛腐之力,對惡瘡、疳瘡有效。
- 定粉(鉛粉):燥濕斂瘡,輔助收斂潰瘍,抑制滲液。
- 梧桐律:可能為「胡桐淚」(胡楊樹脂),性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軟堅散結,與砒霜寒熱相制,緩解烈性。
- 麝香:芳香走竄,活血散結,開竅透毒,助藥力深入,兼緩解腐臭氣味。
整體方義
此方以「攻毒祛腐」為主,搭配「生肌斂瘡」。砒霜、粉霜為主藥,直攻腐肉;定粉、梧桐律輔助清熱收濕;麝香活血引藥。其邏輯為先峻蝕腐敗組織(砒、粉霜),後藉寒涼藥(梧桐律)清餘熱,再以定粉斂瘡,麝香促進新生。用於小兒走馬疳,推測因毒邪熾盛,需以毒攻毒,但配伍寒藥制衡,避免過度傷正。
使用特點
「一字」劑量極小,反映此方毒性強,需嚴格控量。外用法直接作用患處,避開內服風險。鹽漿水先洗,可潔淨瘡面並收斂,增強藥效。
傳統服藥法
梧桐律1分,定粉1分,砒霜(火煅熟)1分,粉霜1分,麝香1分。
上為末。
每用先以鹽漿水洗淨,後以藥1字摻瘡上。自生肌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砒霜,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梧桐律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梧桐律半兩,細辛1兩,地骨皮1兩,防風1兩,白芷半兩,??草1兩,芎1兩。 主治:口齒浮動宣露,血不止。
梧桐律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梧桐律1分,定粉1分,砒霜(火煅熟)1分,粉霜1分,麝香1分。 主治:小兒走馬疳,兩臉上或口中先生小瘡子,漸漸臭氣,或連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