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丸

伐木丸

FA M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20%
肝經 20%
肺經 10%
膀胱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伐木丸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苦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伐木丸的主要功效為祛風除濕,而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幫助去除體內濕氣,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止痛:蒼朮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緩解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伐木丸中常加入蒼朮,可以幫助緩解因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伐木丸方劑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神麴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功效。伐木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食積不化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神麴加入方劑中,能有效幫助消化,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神麴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之效。伐木丸中常加入一些寒涼藥物,如黃連、黃柏等,用於清熱解毒。神麴加入方劑中,可以中和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同時也有助於止瀉止痛。

伐木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伐木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白礬可幫助收斂傷口,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解毒消腫:白礬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解毒消炎,減輕腫脹疼痛。伐木丸中加入白礬,可增強藥物的解毒消腫作用,幫助患者更快恢復。

總體而言,白礬在伐木丸中的加入,有助於收斂止血、解毒消腫,提高藥效,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伐木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黃腫、水腫腹脹、溏瀉」,其病機多與脾虛濕盛、土壅木鬱(土虛致使肝木乘脾)或濕熱內蘊相關。

  • 「黃腫」:指面色萎黃、肢體浮腫,常見於土虛不能制水,濕濁停聚,或兼有血虛(皂礬可改善)。
  • 「水腫腹脹」:因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氣機受阻而腹脹。
  • 「溏瀉」:脾虛濕盛,下注大腸則泄瀉。

此方通過「助土益元」強健脾胃,兼以燥濕行氣,間接疏肝(伐木意為疏泄肝木過克脾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蒼朮(君藥)

  • 米泔水浸:減其燥性,增健脾之效(米泔甘淡和中)。
  • 黃酒麵麴炒赤色:酒麴助運化,炒赤增強溫燥之性,健脾燥濕力強。
  • 蒼朮本身辛溫,可醒脾化濕、升發胃氣,針對濕阻中焦之腹脹、泄瀉。

2. 皂礬(臣藥)

  • 醋製曬乾後火煅:醋斂其性,煅後減毒性,增入血分、補血消積之效。
  • 皂礬(綠礬)含硫酸亞鐵,能補血(改善黃腫之血虛),兼燥濕殺蟲(清代《本草求真》言其「燥脾濕,化痰積」)。

3. 配伍邏輯

  • 蒼朮+皂礬
    蒼朮從氣分燥濕健脾,皂礬從血分補血消積,共解土虛濕鬱之病機。「伐木」之意,實為通過強脾以制肝木過克(符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思路)。
  • 醋糊為丸
    醋味酸,既能引藥入肝(助疏泄木鬱),又可緩和皂礬峻性。
  • 酒或米湯送服
    酒行藥勢,助蒼朮溫通;米湯補中氣,適合脾虛者。

4. 推理延伸功效

  • 若黃腫屬「萎黃病」(缺鐵性貧血),皂礬之鐵質可補血,蒼朮改善吸收。
  • 溏瀉因濕濁者,蒼朮燥濕,煅皂礬收澀(煅後微具澀性),標本兼顧。

三、方名寓意
「伐木丸」非直接伐肝,而是通過「實脾以制肝」,即《金匱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之理。脾土健運,則肝木不得乘侮,間接達「伐木」之效,故名。

總結:此方以健脾燥濕為本,補血消積為輔,重點在調節「土虛—濕盛—木乘」的病理鏈,適用於土弱濕鬱夾雜血虛之證。

傳統服藥法


蒼朮2斤(米泔水浸2宿,同黃酒面曲4兩炒赤色),皂礬1斤(醋拌曬乾,入瓶,火煅)。
助土益元。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40丸,好酒、米湯任下,日2-3次。
陰騭丸(《醫學入門》卷七引周益公方)、三豐伐木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腹瀉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伐木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一引《張三豐仙傳方》。 組成:蒼朮2斤(米泔水浸2宿,同黃酒面曲4兩炒赤色),皂礬1斤(醋拌曬乾,入瓶,火煅)。 主治:助土益元。主治:黃腫,水腫腹脹,溏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