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復方雷榧丸中加入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蟲止癢: 雷丸性溫,味苦,具有驅蟲止癢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濕疹等。搭配其他藥材如榧子、苦參等,可增強驅蟲效果,同時緩解皮膚瘙癢。
- 清熱解毒: 雷丸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症,如瘡瘍腫毒、濕熱瘡瘍等。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復方雷榧丸中加入蒼朮,主要考量其燥濕健脾之效。
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改善脾胃濕阻,使雷榧丸的驅蟲效果更顯著。此外,蒼朮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緩解驅蟲後的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總而言之,蒼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雷榧丸的驅蟲效果,還能保護脾胃,促進恢復,使療效更佳。
復方雷榧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增強其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作用。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安胎的功效。雷榧丸以驅蟲為主,但蟲去脾虛易致腹瀉,白朮可健脾固澀,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並輔助雷榧驅蟲,提高藥效。此外,白朮還有燥濕利水的作用,可以改善因蟲積導致的脾胃濕困、腹脹等症狀。
復方雷榧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能燥濕止癢,對於雷榧丸所治療的濕熱蘊結所致的疥癬、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 收斂固澀:白礬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收斂皮膚上的濕疹、疥瘡等,防止其繼續蔓延,並促進其癒合。
白礬在復方雷榧丸中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復方雷榧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專治「鉤蟲病」。古代稱鉤蟲為「伏蟲」「疳蟲」,認為其寄生腸道,耗傷氣血,導致面色萎黃、肢體浮腫(俗稱「黃腫病」)。本方以殺蟲為核心,結合健脾燥濕之法,針對蟲積伴脾虛濕困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殺蟲驅蟲
- 生雷丸:主攻殺蟲,尤擅驅除鉤蟲、絛蟲等腸道寄生蟲,其有效成分雷丸素(蛋白酶)能分解蟲體。
- 榧子仁:潤腸通蟲,協同雷丸增強驅蟲效力,兼緩和雷丸峻烈之性。
健脾燥濕
- 蒼朮、白朮:蒼朮燥濕健脾,白朮補氣健脾,二者合用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蟲積所致的腹脹、泄瀉。
- 皂礬(綠礬):含硫酸亞鐵,既能燥濕殺蟲,又能補血(針對鉤蟲吸血導致的貧血),古代常用治「黃腫」。
全方配伍思路
- 攻補兼施:雷丸、榧子直接殺蟲治標,蒼朮、白朮健脾治本,皂礬兼顧燥濕與補血,標本同治。
- 藥性協調:雷丸性寒,榧子潤腸,可防殺蟲藥傷胃;皂礬收澀,配白朮防止瀉下過度。
推論延伸
此方除鉤蟲病外,或可延伸用於其他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合併脾虛濕盛者,然需辨證調整。若無蟲積而純虛證,則不宜使用。
傳統服藥法
生雷丸末30克,榧子仁30克,蒼朮15克,白朮15克,皂礬15克。
共為細末,水泛小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9克,日2次,開水送服,可連服7-15天,不可間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復方雷榧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本品期間,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復方雷榧丸, 出處:《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引冷柏枝方。 組成:生雷丸末30g,榧子仁30g,蒼朮15g,白朮15g,皂礬15g。 主治:鉤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