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銀方
SHUI YIN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銀方中包含水銀,其原因主要有二:
- 古人對水銀的認識不足:古代醫學對物質的理解有限,將水銀視為一種具有特殊功效的藥物,例如認為其能驅除邪氣、治療疾病。
- 水銀的毒性被忽視或低估:古人未意識到水銀的毒性,或將其毒性與療效相提並論,認為以毒攻毒,可治療疾病。
因此,水銀方中包含水銀,源於古人對物質的認識侷限,以及對毒性的低估,這也是傳統醫學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修正和進步的體現。
「水銀方」中包含「地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 解毒通絡:地龍,即蚯蚓,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之效。水銀毒性甚烈,可傷肝腎,而地龍能解毒通絡,緩解水銀對肝腎的損害,減輕其毒性反應。
- 活血化瘀:水銀入體,可導致氣血瘀滯,出現疼痛、麻痺等症狀。地龍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效,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水銀中毒引起的瘀血阻滯。
因此,「水銀方」中加入「地龍」,旨在解毒通絡,活血化瘀,以減輕水銀中毒的危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銀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水銀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久聾」,即長期耳聾或聽力減退之症。古代醫家認為,耳聾多與氣血瘀滯、耳竅閉塞或腎虛精虧相關。此方以水銀為君藥,取其「通竅、逐痰、透達」之性,藉其流動滲透之力,開通耳竅之閉塞;而地龍(蚯蚓)為臣藥,其性善走竄,能「通絡、解結、活絡」,古代認為濕蚯蚓化水後,可攜水銀之藥力深入耳竅,分解痰瘀,助聽力恢復。蔥莖則作為引藥,其辛散之力可助藥性上達耳部。整體而論,本方側重「通竅化瘀」,以攻邪為主,適用於痰瘀阻滯型耳聾。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水銀(君藥):
水銀性寒、質重而流動,古代認為其具「通竅、逐痰、散結」之效。《本草綱目》記載水銀可「入竅治聾」,推測其機制可能與重墜滲透的特性有關,能深入耳內微小孔竅,化解久病形成的痰瘀閉塞。惟水銀有毒,古人透過與地龍共製,可能減緩其毒性,並增強藥效的疏通作用。地龍(臣藥):
地龍(蚯蚓)鹹寒,善「通經活絡、清熱解結」,《本草拾遺》稱其「化水療耳聾」。濕蚯蚓與水銀共置蔥管中,化為水液,推測其黏液成分可能與水銀形成絡合物,降低毒性並增強滲透力。此外,地龍的走竄之性可助水銀藥性深入耳絡,疏通氣血瘀滯。蔥莖(佐使藥):
蔥辛溫,具「宣通上焦、散邪開竅」之功。本方以蔥管為容器,不僅取其「通陽」之效引藥上行至耳竅,蔥汁的揮發成分可能與水銀、地龍產生協同作用,促進藥液吸收。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透過「通竅—活絡—引經」的組合:
- 水銀直接針對耳竅閉塞,化解痰瘀積滯。
- 地龍輔助通絡,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 蔥莖引導藥力上達病所,共奏「開閉通聾」之效。
古代可能認為「久聾」屬實證(如痰瘀阻絡),故以攻邪為主,此方體現了「以毒攻毒」「通泄為用」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分,地龍(濕者)1條。
上藥以蔥1莖(去尖頭),將水銀、蚯蚓納管中,即系卻頭,勿令傾出,候地龍化為水,乃收之。
每取少許,滴入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銀方,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水銀1分,地龍(濕者)1條。 主治:久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