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丹

SAI ER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腎經 33%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塞耳丹]的組成中包含[水銀],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和燒灼作用。水銀常用於治療一些由邪毒引起的病症,能夠迅速殺死病菌,促進康復。然而,由於水銀的毒性較強,它的使用必須謹慎,以免造成中毒。在[塞耳丹]中,水銀的加入目的是在短期內強效解毒,但需要適當控制劑量。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塞耳丹」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塞耳丹」方劑組成及功效主治存在多種版本,其共同點在於治療耳聾,但具體配伍及所治病症有所差異。本文將綜合分析古籍記載,探討「塞耳丹」的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與功效主治之差異:

古籍中記載的「塞耳丹」組成成分差異較大,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水銀單味劑: 《世醫得效方》、《醫學入門》記載「塞耳丹」僅由水銀構成,主治「疹瘡入眼」。此處的「塞耳丹」應與其他版本有所區別,可能為外用藥,利用水銀的殺菌作用治療眼部疾患。

  2. 複方劑: 多數古籍記載「塞耳丹」為複方,常用藥物包括石菖蒲、巴豆、全蠍。部分方劑還加入了其他藥物,如川烏、雄黃等。其功效主治多為耳聾,部分文獻更進一步說明其治療的耳聾類型,例如氣道壅塞所致的耳聾(《世醫得效方》)、氣壅耳聾(《世醫得效方》)、風虛耳聾(《世醫得效方》),甚至耳內腫痛、膿血流出的情況(《濟世全書》)。

二、治療原理推測:

不同版本的「塞耳丹」治療原理可能有所不同,但可從其組成成分分析其作用機理:

  1. 水銀單味劑: 水銀具有殺菌、抑菌作用,因此單味水銀組成的「塞耳丹」可能主要通過殺滅致病菌來治療眼部感染性疾病。

  2. 複方劑: 複方「塞耳丹」中常用藥物的作用機理如下:

    • 石菖蒲: 具有化濕開竅、醒神益智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邪阻滯、氣血瘀滯所致的耳聾。
    • 巴豆: 具有瀉下逐水、攻毒的功效,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在「塞耳丹」中,可能通過其通利作用,疏通耳道阻塞,緩解耳聾症狀。
    • 全蠍: 具有通經活絡、攻毒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痺證所致的耳聾。
    • 其他藥物: 如川烏、雄黃等藥物,也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等作用,可能根據具體病情而加入,以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複方「塞耳丹」可能通過多種途徑治療耳聾,例如:疏通耳道、祛除濕邪、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等。但因其組成成分及配伍比例存在差異,其治療機理及適用症狀也存在差異。

三、結論:

「塞耳丹」作為一種治療耳聾的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和功效主治存在多種版本。不同版本的「塞耳丹」可能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病機,其治療原理也存在差異。需根據具體病情和醫生指導,選擇合適的方劑和用藥方法。 需注意,古方藥物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 本分析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建議。

傳統服藥法


青黛、桂心、砒、巴豆、硫黃各等分。
上並不去皮殼,不修治,為末,以五月五日五家灰粽角為丸,如棗核大。
綿裹定,當發日塞耳中,男左女右。
忌葷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耳聾瘧疾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塞耳丹,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水銀1錢,國丹5錢。 主治:疹瘡入眼。

塞耳丹, 出處:《三因》卷六。 組成:青黛、桂心、砒、巴豆、硫黃各等分。 主治:瘧疾。

塞耳丹,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四引《聖濟總錄》。 組成:石菖蒲1寸,巴豆1枚(去皮),全蠍1枚(去毒)。 主治:耳聾,氣道壅塞,兩耳聾聵;耳卒疼痛不能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