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銀拓方
SHUI YIN TUO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寒 (0.27)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腎經 33%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銀拓方,因其組成中包含水銀,而被稱為「水銀方」。水銀在中醫古籍中被稱為「辰砂」,性寒、味甘,具有鎮靜、解毒、殺蟲的功效。
水銀拓方主要用於治療一些頑固性疾病,如梅毒、疥瘡等。其之所以使用水銀,是基於其強大的殺菌、抗炎作用,能夠快速控制病情。但由於水銀毒性較大,其使用需謹慎,且需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配伍使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銀拓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惡毒風腫熱痛」,意指因風邪、熱毒壅滯經絡,引發局部腫脹、發熱、劇痛之證。古代醫家視水銀為「攻毒、逐邪」之要藥,其性沉重而走竄,外用可直達病所,透入皮膚以驅風毒、散瘀熱。此處以「拓」(按敷)之法施於患處,旨在利用其辛寒之性清散局部熱毒,同時藉按壓之效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腫痛。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單味水銀為主藥
- 水銀(Hg)古稱「姹女」,性味辛寒,有毒,外治多用於「殺蟲、攻毒、消腫」。其物理特性(流動性、金屬沉重質地)被古人賦予「沉降透達」的聯想,認為能深入病位,搜剔風毒。
- 此方用量「50兩」看似龐大,實則因水銀密度高(1兩體積僅約3.7毫升),且為外用反復拓按,非一次性吸收,故毒性風險可控。
包材選擇的輔助作用
- 以「紙裹密系」再「熟絹帛重裹」,確保水銀不外洩,同時利用絹帛的柔軟與透氣性,使按拓時力道均勻,避免皮膚破損。
- 「熟絹」經煮練後質地細密,能緩衝水銀的直接刺激,並透過溫熱效應(「覺溫即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強化散腫效果。
操作方法的治療邏輯
- 「更互按拓」透過機械壓力使水銀分子與患處充分接觸,利用其寒性清熱,辛味散結。按壓動作本身亦能疏通經絡,符合中醫「不通則痛」的治則。
- 「覺溫即易」反映古人觀察到患處發熱時需更換,暗示水銀可能吸收局部熱量(物理降溫),或因其毒性抑制發炎反應,從而減輕熱痛。
綜論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藉水銀之峻力速攻邪毒。其效可能來自:
- 物理性降溫(金屬導熱)。
- 微量汞離子滲透,抑制局部細菌或減輕炎症(現代視角)。
- 按拓動作的物理刺激改善微循環。
然須注意,此為古代特定情境下的外治法,今人需辨證後謹慎參考,不可貿然套用。
傳統服藥法
水銀50兩。
上藥以紙分為兩裹,密系頭,更以熟絹帛重裹,勿令走失。更互於腫上按拓,覺溫即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銀拓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水銀50兩。 主治:惡毒風腫熱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