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敗風膏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其止血、生肌、消腫的功效,與方劑治療目的相符。
白芨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敗風膏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皮炎等,而白芨可以止住滲出液,促進皮膚修復,減輕炎症。
此外,白芨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病菌感染,加速傷口癒合。因此,白芨在敗風膏中發揮着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促進疾病康復。
敗風膏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敗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白蘞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皮膚炎症,達到消腫止癢的效果。
- 燥濕止癢: 白蘞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皮膚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敗風膏中加入白蘞,可以起到燥濕止癢,促進皮膚康復的作用。
敗風膏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收斂生肌: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燥濕生肌之效。敗風膏多用於治療瘡瘍、濕疹等皮膚病,白礬能幫助收斂潰瘍面,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二、 殺菌止癢:白礬還具有殺菌止癢作用。對於濕疹、皮癬等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白礬能抑制真菌生長,減輕瘙癢症狀,幫助皮膚恢復健康。
敗風膏中添加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吳茱萸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敗風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溼邪所致的痺痛、麻木、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吳茱萸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疼痛不適。
- 止癢止癢:吳茱萸還具有止癢功效。敗風膏中添加吳茱萸,可以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提升膏藥的止癢效果。
敗風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外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痛症等病症。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在古代中醫理論中是有其特定的原因。水銀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及鎮痛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減輕風濕病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感。此外,水銀在某些病症中被視為能夠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有助於加快療癒過程。
然而,水銀的毒性也引起了現代醫學界的廣泛關注。水銀對人體有害,長期接觸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因此在現代中醫的應用中,許多方劑開始尋求用其他無毒替代品來取代水銀。現在的研究和實踐更多地強調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也促使傳統中醫方劑的改良,以減少潛在的健康風險。
敗風膏中添加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通竅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敗風膏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麝香可以通經絡,散寒濕,解除痺痛。
- 消腫止癢: 麝香亦有消腫止癢的作用。敗風膏治療風疹、濕疹等皮膚病,麝香可以止癢消腫,促進皮膚組織修復。
總之,麝香在敗風膏中發揮著通竅止痛、消腫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敗風膏」
中藥方劑「敗風膏」由五種中藥材組成,分別是:白笈、白蘞、白礬、吳茱萸和水銀。
白笈味苦辛、性寒,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祛風止痛、消炎抗菌等功效。主治清肝火、熱毒壅盛所致的頭暈、頭痛、咽喉腫痛、齒齦腫痛、牙痛、口瘡、瘡瘍腫毒等症。
白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活血止痛、斂瘡生肌等功效。主治瘡瘍腫毒、乳腺炎、跌打損傷、骨折疼痛、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瘙癢等症。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燥濕止帶、止瀉、斂瘡、止血等功效。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痢疾、水腫、瘡瘍腫毒等症。
吳茱萸性熱、味苦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燥濕止瀉、降逆止嘔、解熱止血等功效。主治胃寒疼痛、腹瀉、呃逆、嘔吐、頭痛、牙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症。
水銀性寒、味辛,具有解毒殺蟲、消炎止痛、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瘡瘍腫毒、皮膚瘙癢、水痘、瘡毒、蛇蟲咬傷、跌打損傷等症。
敗風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祛風止癢等功效,主治五臟的風邪與毒氣相搏結,生成瘡瘍;及熱毒之氣流注,呈現紅赤瘙癢。
總結:
中藥方劑「敗風膏」由白笈、白蘞、白礬、吳茱萸和水銀五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活血止痛、斂瘡生肌等功效,主治五臟的風邪與毒氣相搏結,生成瘡瘍;以及熱毒之氣流注,呈現紅赤瘙癢。
傳統服藥法
白及半兩,白蘞半兩,白礬1兩,剪草1兩半(淨洗,細銼),吳茱萸1分,水銀豌豆大,麝香少許。
上為末。
先用油半盞以下瓷碗內盛,以慢火熬令沸,更入蠟1分,同煎3-5沸,卻安冷處,入前藥未調和自然成膏。或是瘡,用鹽湯洗,再以藥貼在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使用時應注意用量,避免過量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敗風膏,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白及半兩,白蘞半兩,白礬1兩,剪草1兩半(淨洗,細銼),吳茱萸1分,水銀豌豆大,麝香少許。 主治:本臟風毒攻疰生瘡,及熱毒氣流註赤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